我叫杨萍,今年52岁,安徽蚌埠人。8岁学习体操,11岁进入安徽省体工队,17岁获得世界杯技巧赛冠军,18岁退役。10年的运动生涯,我先后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过9金9银,受到了安徽省体委和国家体委的表彰,还被载入《华夏妇女名人词典》。回忆自己的高光时刻,现在依然欣喜。讲述丨杨萍
年,我出生在安徽蚌埠,兄妹姐弟四人,我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泗州戏剧团的演员,从我有记忆开始,他们就常常出去表演,把我交给两个哥哥照看。大哥从小学习武术,所以几乎每天我都跟着他去离家不远的体育馆玩。就这样,不知何时我渐渐地喜欢上了体育运动。图为我的周岁照。
6岁那年,我们家发生了一场变故,父亲因病离世,弟弟才三岁,母亲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生活变得异常艰难。现在我对父亲的印象依然清晰,他高高大大,特别疼爱我们。每当想念他的时候,我便会拿出这张照片看一看。图为年父亲与剧团同事们的合影,四排右五是他。
母亲是一个特别坚强的女人,父亲离世后,她既主外又主内,小心地呵护着我们每一个人,生怕受了委屈。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市业余体校的教练来学校选人,一眼相中了我。从此,进入体操队学习女子双人项目。每天早上6点前开始训练,晚8点才能休息,特别辛苦。图为我在业余体校期间的照片。
之后的3年多里,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训练中度过的,摔伤、扭伤、蹭破皮,像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摔断胳膊的经历。付出总有回报,因为刻苦,我和队友先后在省内外的比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10岁拿下安徽省女子双人赛冠军,次年被选入安徽省体工队,成为了一名专业运动员。图为11岁那年刚到省体工队与搭档在合肥的留影,前面是我。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网络有电话,想家人了,只能憋在心里。最期待的是每次母亲带着哥哥弟弟去看我,相聚总是甚短,待不上多长时间,教练就会催促,因为一个人停下,整组人的训练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图为11岁那年大哥和母亲去合肥看我时,与大哥的合影。
15岁,我转型练习女子三人项目,依旧担任尖子。当时的身高只有一米四,体重不到70斤。这张照片就是15岁时与队友的合影,左边是我。我们三个女孩子都非常努力,而且善于创新。年,我们独创的“千佛手”、“双轿高腿倒立”和“托胸倒立”等新颖动作,突破了国内外三人造型的老模式,得到了圈内一致好评。
因为技巧运动员的职业寿命非常短,黄金时期是十五六岁,所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开始有了冲击世界冠军的想法。于是,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训练和比赛当中。那时候母亲常常外出表演,难得有空来合肥看我,可每次都被教练拦在外面,怕影响到我。图为年,我母亲去北京演出,在天安门广场的留影。
年和年是我职业运动生涯最辉煌的时刻。年5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技巧冠军赛中,我们获得全能和第一套两项冠军;8月在合肥举行的全国技巧锦标赛中,又一举收获了全能、第一套和第二套3枚金牌。有了这些成绩,我们便卯足了劲进击世界技巧赛。图为年我与队友和国家体育局领导的合影,左一是我。
年10月,我们抱着一颗必胜的决心,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技巧锦标赛。世界技巧锦标赛是由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技巧赛事。当时,我国代表队共有17名运动员参加。最终我和队友获得了银牌,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图为我在第六届世界技巧锦标赛中获得的银牌(正反面)。
带着遗憾回国后,我们加倍努力,每天早上4点前开始训练,晚上10点才休息。满脑子都是世界冠军,整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根本不知道辛苦。最难熬的是饿肚子,既要体力充沛,又要把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只能少食。在高强度的体力消耗中能坚持下来,全凭一股子不服输地精神。图为年的我。
年,我们再次踏上征程,先是参加了全国技巧冠军赛,获得了全能和第一套冠军。后又于同年9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杯技巧赛,这次比赛是自技巧运动开创以来,首次在亚洲、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大赛。我和队友不负众望,一举夺得了女子三人技巧项目的一枚金牌和两枚银牌。图为我在世界杯技巧赛中获得金牌和一块银牌。
终于圆了世界冠军梦,那种激动的心情我至今仍无法忘记。内心特别复杂,百感交集,喜极而涕,总之高兴地无法形容,所有人都为我们欢呼,高唱国歌。鉴于年和年期间,我获得的成绩,省体委和国家体委分别授予了我安徽省新长征突击手、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图为荣誉奖章和证书。
带着冠军的荣耀,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我常被邀请去参加各类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去过法国、德国、苏联、香港、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那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冠军的光环虽然没有给我带来物资上的改变,却一直是支撑我前行的动力。这是年,我与老女排队员周晓兰在一次活动中的留影,前面是我。
18岁,我和队友一样,选择了退役去读大学。可因为多年来一直从事体育运动,文化课早被忽略,所以到了上海体育学院后,整天都像是在坐过山车,稀里糊涂的,根本听不懂,考试更不及格。待了半年,实在学不下去,就退学了。图为退学后,在安徽省体工队与一位国外访客的合影。
退学后,回到省体工队,偶尔还会参加一些小型技巧比赛或表演。图为年我代表安徽队在香港参加技巧比赛时的照片。年,因为伤病,我彻底地离开了赛场,回到蚌埠,跟着母亲过起了平淡无奇的生活。刚开始真的不习惯,常常做梦还在训练,醒来后发现自己早已退役。
毕竟从小练习体操,把自己最美好的十年都奉献给了体育事业,哪能说放就放得下呢,内心挺复杂,既有解脱,又有不舍。后来,我的个人经历,被载入了《华夏妇女名人词典》,虽然只是一个记录,却是我运动生涯的全部。图为《华夏妇女名人大词典》的扉页和载有我个人经历的页面。
作为蚌埠市走出去的“第一位世界冠军”,退役后的那几年,经常有人来家探访,他们对我曾经取得的成绩总是大加赞赏,说我有运动天赋、聪明过人、刻苦努力。其实,我倒觉得,运动真的没有绝对的天赋可言,更与聪明没有太多关联,唯有刻苦训练和对技巧的专研,才是走向成功的最佳捷径。图为我二十五六岁时的照片。
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从一个阳光少女到一位中年阿姨,我的人生从精彩走向了平常,其实这恰是一种成长,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把荣誉当成动力,才能快乐的生活下去。每当看到这些奖牌和证书,我的内心都会有一丝欣喜,他们是我拼搏努力的见证,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值得的。
这些年,母亲一直与我生活在一起,提起小时候的分离,她总能说个没完没了,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抑郁忧伤,这不恰是生活原本的样子吗?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一家人快快乐乐,回忆过去有说不完的话题,展望未来勇气依在,挺好。图为我与母亲。以上是冠军杨萍分享的个人故事,如果你的人生需要一名记录者,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