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广法师楞严经卷一27开我道眼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荨麻疹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兜罗绵:是印度的一种小棉华,白而嫩,极其柔软,以此来比喻佛手。

网相:每个人都有手纹,不一样。手纹就可以揭示我们今生今世的智慧、福报等信息。看手相也是一门学问,但是不能执著。那么作为再来的佛,他那个手相是不是更加殊胜?佛的手端,皆有缦网之相,而且有金光,所以叫兜罗绵网相光手。

开五轮指:就是伸出手掌。

讲经说法就是「演讲」——「讲」是用嘴巴,「演」用身体。指手划脚是不是叫演?摇头晃脑是不是也叫演?声音的大小长短也叫演,这是用肢体语言配合声音语言,更好地传达信息,形成一种气氛。当你对法理法义非常圆融、圆满、圆通的时候,你不想手舞足蹈也做不到,明白吗?当你仍然心存疑惑,心里有拘谨,你想挥手都不习惯。想有演讲能力,要逐步使自己达到圆融无碍。演讲时,演讲者要观测整个的会场,一举一动就要把气氛调动起来。有的人好打瞌睡,他讲一个笑话,气氛就起来了。讲课是一门艺术,要让听众感到是一种享受——当然,个别的人会有各种心态,他看不惯,又当别论。只要能使大多数人欢喜,你这个演讲就是成功的。

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诲」,是教诲;「敕」,是帝王法王的命令。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

关于「鹿园」的由来,有一个大因缘。往昔时,印度有一个国王,带领文武大臣去打猎,把一个地方围得水泄不通。这个树林中有两群鹿,一群由释迦牟尼带领,一群由提婆达多带领,各有五百只鹿。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都是两个老修行啊!这是他们过去世中就示现畜生相来教化众生。诸佛菩萨既可以示现人相、天相,也可以示现*相、畜生相。这两个鹿王就商量:这样到最后不就得被他们赶尽杀绝了?怎么办?后来商量了一个主意,一起来见国王。

国王一看到两只鹿来给他讲话,感到很惊奇。怎么鹿还会讲人话呀?鹿王就跟国王讲:「你把我们赶尽杀绝,你也只能快乐一时。不如你把*队撤回去,我们每天送一只鹿给你进贡,这样你每天都可以吃到鹿肉,我们又可以繁殖后代」。国王一想:哎呀,这个鹿还能讲人话,而且讲得很有道理,就撤退了。

过了几天,在提婆达多的队伍里派了一只母鹿要去送死。母鹿就流着眼泪跟提婆达多讲:「我不是怕死啊!我肚子里怀孕了,能不能先派其它的,等我把鹿生下了以后再去进贡吧」。提婆达多说:「不行,谁也不愿意早死一天,轮到你就派你去」。母鹿没有办法,就找到释迦鹿王把情况讲了一下:「我们的王不允许,你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释迦鹿王一想,达多鹿王讲的话也对,谁愿意去早死?然后说:「这样吧,我代替你去吧」!

释迦鹿王走到国王面前,国王感到很奇怪,说:「难道你们的鹿已经被吃完了,轮到你这个做王的来」?释迦鹿王把这个情况讲了以后,国王被感动,讲了四句偈:「汝是鹿头人,我是人头鹿,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然后国王下令不准打猎,而且保护鹿园。从那以后,这个鹿园就变成了修行的道场。

阿若多五比丘:阿若多,就是大家熟悉的憍陈那,也叫憍陈如,也就是《金刚经》里的歌利王。

太子刚出家时,净饭王命令憍陈那等五位大臣把太子找回去。他们找到太子说:「你若不回去,我们怎么敢回去交差」?但是,悉达多太子很果断,把自己的头发砍下来:「就说你们已经找到了太子,我坚决不回,与你们没有关系」。可是再怎么讲,这五个大臣也不敢回去,就跟在太子后面修行五年,这五个人因为各种原因先后离开佛,去了鹿苑。

所以佛最初成道时,就考虑先度谁?然后在定中看到这五个大臣都是自己过去世中的仇人。所以佛发了一个愿心:成道以后首先度自己的冤亲债主,并不是首先度自己的恩人。我们想想,连冤亲债主都能度,还有谁他不能度?

「阿若多」,译作「最初解」,也叫「解本际」,因为憍陈那比丘是佛弟子中第一个证果的人。佛把小乘苦、集、灭、道「四圣谛」宣布了两遍,憍陈那当下证四果罗汉。他从听经闻法直证四果罗汉。舍利弗听马胜讲了四句偈,首先证初果罗汉;再听佛把苦集灭道「四圣谛」讲完了,当下证四果罗汉。

这个法对我们也很重要。不仅是大乘法,即使是小乘法,你个人相信、悟解的程度不一样,成就的速度也不一样。他一听就明白,一明白就刻骨铭心、深信不疑,证四果罗汉。钝根之人,对法存有怀疑、信得不深的人,从初果罗汉证四果罗汉要七返人天——七次做人、七次升天,在人间的寿命很短,在天上的寿命很长啊,也不知道多少个百千万亿年。即使证到三果罗汉再证四果罗汉,跳这一级,钝根之人多修二十万大劫——一个大劫少说五十二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亿。想一想,听经闻法何等重要!

佛讲依法不依人、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了义法,自古以来公认的就是《法华经》《楞严经》。无量劫的了生脱死的功德,修圆顿大法可以成就于一生、一时、一念,只看你会不会用心,只看你认可不认可《法华经》《楞严经》。每当讲到这些问题,我们都很感慨万分。为什么人家当下就能成就?就是他信得很真实。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客,是执著于这个肉团身是我。其实它是我所;乃至六种意识心也不是我,也是我所,是真心示现出来的个形相而已。实际上它是客人,不是主人。尘,是我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人事环境到社会环境到自然环境,乃至在名闻利养里执著。因为这两个问题,使得我们不能成就菩提果,不能证得涅槃果。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这也是佛教化众生的一种艺术。到一定时候,别开生面,不光是由自己在这里讲,这时如果再换一个人、换一种口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往往就能起到妙用。

憍陈那:就是前面那个阿若多。

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解名,就是阿若多。长老,我们在前面讲「上座」的时候讲了,是一个意思。讲了「四种上座」,也就可以叫「四种长老」。

譬如行客:这个不用解释。有没有人没做过行客的?去旅店也好,朋友家也好,住好了,就要离开。那毕竟不是你自己的家。

俶装前途:俶装,就是把东西整理好;前途,就是奔向前途,离开。

不遑安住:他不会安闲自在地住在那里。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那么客人走了,那开店的老板会不会说「客人走了,我也走了」?会不会?走了谁赚钱?这是比喻法性常住不灭。「攸」就是所的意思,自无所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打比喻,真心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主人,整个的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道、畜生道,是不是都是我开的旅馆呢?

这是解释尘字。

新霁:雨过天晴以后,露出了太阳,叫「新霁」。这个时候空气比较清爽。

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在过去人家一般住茅草棚,难免从墙缝里偶尔一下有光射进来。那么射进来的时候,家里那时候是不是还有微尘飞?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虚空之内森罗万相、千变万化,虚空有没有动啊?所以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不变,你怎么样变他都不变,这是叫我们回归自性。所以在这里「尘质摇动」,首先抓住当下。「摇动」在哪里?在六道轮回受苦受难。所以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不是镇定自如?「虚空寂然」,虚空还一本正经。「寂」是如如不动;「然」是这个样子。尘怎么摇动,虚空都不动。

澄寂名空,摇动名尘:这里的「澄」表清净心,这里的「寂」表自在身。

以摇动者,名为尘义:憍陈如解释:「哎呀!这个肉团身这个妄心是客;见性才是主人,才是真我。本来我是虚空,我却只把摇动的浮尘当成自己。」把这看破了,当下是不是就是主人了?当下是不是虚空了?憍陈如当下证四果罗汉。

证四果罗汉的时候到讲《楞严经》的时候已经好几十年了,他有没有当下就到火葬场去?是不是成佛、成阿罗汉都是活着走啊?可是我们现在变成什么东西了?现在大倒退!说到临死的时候就以为那时候请大家来助助念就可以送往生成佛。诸佛菩萨三藏十二部经没有这个说法。人都是活生生地证果、了生脱死,不是等死了以后去证果、去了生脱死。有些人把往生就理解为死。从开始讲《楞严经》,我们就已经往生,天天讲,天天在提高往生的品位。

佛予以印证。菩萨讲法,佛在场印证,此法就不叫「论」,叫「经」。如果讲这部经佛不在场,为菩萨所讲,就是同样的话也只能叫「论」。

佛这个时候借机说法,等憍陈如这么开示以后就再来考阿难,看他怎么样。是不是还是原来的拿手好戏?展来展去,你再看看怎么样。

他仍然讲「见」。但佛呢,因为习惯了他讲见了,以前也讲见,现在也讲见,但现在境界已经不一样。

这个法问得多有智慧啊!到底是「我手」有开合,还是「汝见」有开合?

这下讲对了!是不是?「我见」没有开合。「见性」是开来现开,合来现合。我们的真心可以随缘显见,在当人当下你要找出你的自性。

「无住」就是动。佛进一步地考核他,实际上开合是不是动静?防止他这里打口头禅,把同样一句话换一种说法来问一下。这就是帮助众生微细观照。

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因为我们这个见性不动——「静」就是不动。一定要注意,动与不动、与静都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但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可以现动、现静、现不动。要把这个问题好好搞明白。阿难的这个回答稍微绕了一点。佛的手有动静开合,但是我的见性常住不动,所以谈不上动,谈不上静。这个法佛花了好大的精力,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开示这个道理。在后面十番显见、八还辩见里讲得更为详细。

佛就好像松了一口气,阿难终于有点开窍了。

这是佛在示现神通相。每个人都有这个功能,晚上你就看自己的手可以放光,每个人都看到自己放光,也看到别人头上会放光。

经过三番五次,阿难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的六种意识心有动、有止,而我们的见性不动。

耳目手足都可以动,我们能见的心从来没有动过,也永远不会动。如果有动的话,谁都没有办法回到自性本心之中。

虚空万法都在动——风起云涌、鸟飞鱼跃,但是虚空从来寂然不动。

以此来比喻来观照我们的真心法尔如是。

以头摇动、以眼在动,比喻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沉沉浮浮、轮回受报,可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从来没有动过。

眼也动、耳也动、鼻也动,我们的见性不动。人也动、*也动、牛也动、马也动、风吹草也动,这个十法界一切的万法共一个念,这个念从来没有动摇,这就是法尔如是。按照分别法来讲,这就是空性、真空;而一切动,对明心见性而言,都是妙有。这里呢,阿难知道了我的见性没有动,他这个境界,很难把他的见性说成是人我空还是法我空,还是这两个空也空。但最起码在人我空乃至法我空。

最起码他这里的口头禅已经正确。到底是真懂还是假懂,很难讲,但是比过去有了进步。过去他种种的说法一再受到佛的呵斥,这里得到佛的肯定。

佛在这里适时地画龙点睛:众生皆以摇动者为尘,以不住者为客。这里的「客」是表十法界森罗万相,「摇」是表十法界千变万化。我们看十法界花花世界无非是各种万法,无非是各种万法的千变万化,都是我们的真心所变现,而真心不动。

手自开合,见无舒卷:怎么「舒卷」呢?变成手掌是不是叫舒开?变成拳头叫卷起来,叫「舒卷」;开拳为掌,收掌为拳,叫「舒卷」。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这段是正论。通过阿难头动、佛手开合,引导阿难和大众认识到动的是客,不是主;动的是尘,不是虚空。也就是说在我们无始以来把尘、把客当成了虚空,当成了主人。

这是比喻我们把这个能动、生灭的肉团身、这个妄想心当成了真,这是我执——阿罗汉破此我执证得人我空;

把我们所面对的周边环境——在生住异灭变化的环境,当成了真正的天地,这是一种法执——通教破此法执证得法我空。

实际上,用通教、别教的分别法,讲出一个如如不动的真心,这是帮助一切著相的众生破除我执、破除法执,回到我们的自性。这也是诸佛教人的一个手段。《楞严经》是通过权实并重,藏、通、别、圆这四个次第圆融起来,把我们引导到圆顿大法。

那么,讲禅宗的同修就执著在这里——佛讲的,你怎么可以以身为境呢?怎么可以以环境为境呢?他不懂得这仍然是佛的方便说,是通教次第,是不了义大乘,是权教大乘。圆教讲,真正明心见性了,这个肉团身是不是我?山河大地是不是我?

往往有人讲《楞严经》悲剧就在这里,或者讲到这里以后,后面没有办法了,要哭了。哎呀,怎么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是那样,他没有办法了。你如果后面九卷没有把握,你前面第一卷你讲的全部是错误的,你依文解义了;你如果讲前面第一卷有把握的话,后面九卷你全部讲对了,全部能讲,就是这个道理。三藏十二部经你把一个字真正搞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全部懂;你一个字不懂,哪怕一点、一撇、一捺、一划不懂,你三藏十二部经统统不懂,讲出来的都是错的。

修行人没有明师指导,是不能成就的。佛法里依法不依人,我们要用各种办法,把「如来藏」的道理渗透到每一块佛土。受持《法华经》《楞严经》的同修,肩上担子非常重。我们始终要发这个心,要度化天地万法一切众生。谁把这个心发得真实,谁得大受用。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这个生死的肉身为我。

以动为境:以外部生住异灭的种种环境——天、人、*、畜、风、云、雨、雾等等,当成是他。这就是法执。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生生世世从生到死都在这么样执著。

遗失真性:众生认妄为真,便是遗失真性,其实遗而非遗。这个「真性」就是不动的见性。我在这讲「一二三四五」,在头脑想之前存在的那个「一二三四五」,在这里方便说为「真性」。只知道往前面开口讲话、张耳听话,却不知道里面能讲、能听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一切由它变现出来的。

颠倒行事:明明一切的万法都是我,我们却现在认为万法中只有这个肉团身是我,其他都是别人,然后造种种分别妄想,行种种恶业,是不是「颠倒行事」?并不是说吃饭、走路就是颠倒;问题是看你把吃饭看成是什么。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再吃饭、再走路,颠倒不颠倒?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还照样地念佛拜佛——你念的是自性佛、拜的是自性佛。

所以同样念佛、同样拜佛,天地之别啊!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天天念佛,天天在骂佛;天天拜佛,天天在打佛。有人以为这是讲笑话。这可不是笑话。没有明心见性,你念「阿弥陀佛」,你是把他当成一个*王,当成一个神仙,当成一个救世主,当成一个英雄好汉,那是不是骂佛?是不是诽谤佛?那是阿弥陀佛吗?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拜佛的时候跪在拜垫上——有没有哪一个捧着这个拜垫:「拜垫啊!我的佛啊」!他会不会这样?「你是一块木头、是块布,我要靠你来拜佛」。他把头顶上的那个泥巴当成佛,把脚下的木头板子当成什么了?当成是无情。这是不是打佛?你跪的那个拜垫是不是佛?你说,「那我不拜拜垫,我跪在地下」。那地是不是佛?你真正知道什么是佛的话,没有你拜佛的地方,到处都是佛。

早晚功课本前面你注意看,有一段小文字:要拜虚空佛、拜法界佛才有功德;拜佛堂上的雕像,用心不对还有罪过。你懂得虚空也是佛,泥巴瓦块也是佛,牛马猪羊都是佛,这叫拜佛。

性心失真:「性心」和「心性」,注意,这两个字在佛经里经常出现。提醒各位,这两个字其实是一个意思。那么两个字同时出现的时候来讲,我们可以把它来分别解释一下。「性」表体,「心」表用;或者「心」表体,「性」表用,通用的。如果这两个字只出现一个,就按照体和用这两个法理来解释。

也就是把我们的本来面目忘记了,把这个假人当成真的;把无量的智慧德能忘记了,而把能吃、能睡、能喝、能赚钱、能走路的当成是我了。现代科学都知道,人的潜能真正开发出还不到千分之四,其实还不到无量分之一。为什么?我们过分依赖于现代医学、现代科学,在佛法里来讲就是「性心失真」,把我们的烦恼习气当真了。

认物为己:还有一个「认己为物」,这八个字要作为口头禅,经常提起观照。

既然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那么茶杯是不是自己?刮风下雨是不是自己?我们却不认为它是自己,它是茶杯、它是风、它是雨,那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牛、这是马……这是不是叫认己为物?

那么现在来讲,如果它是物的话,那四大和合的色身是不是也是物?可是我却把它认为自己啊!是不是「认物为己」?这就是众生的悲哀。

如果我们懂得一切的万法都是自己,你解脱了。但是不能像那个走火入魔一样:「这都是我,你们都是我变出来的,我生出来的」!佛讲这是大我慢,成外道种。但这个念也有大福报,毕竟心量扩大了。

轮回是中:这一生做人、下一生做牛,再来世做马,乃至变泥巴瓦块。这个「是中」就是迷惑颠倒之中。讲话一定要讲得彻法底源、讲到根子上去。六道轮回是不是还是我?都是我的迷惑颠倒。

自取流转:至关紧要!是不是别人逼你流转的?佛法里上天堂、下地狱,成佛、成菩萨,做牛、做马,命自我立。佛不度人,唯人自度。

好,第一卷到这里。

文章精选

●道家补肾秘法大公开

●心想生阳明学苑--线上课程全集

●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

●露易丝·海:不了解潜意识,如何活出精彩的自己?

●线上公益分享合集

●脸上有个养生丹,每晚睡前捏一捏,调节全身气血,大病小病都赶跑!

●物质世界——也许是你头脑构建出来的_

●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