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春意正浓,和春意一样浓的还有百花齐放的“社会大美育”。“深耕十载铸辉煌,奋进扬帆再出发”。刚过完十周岁“生日”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城市美育日”为起点,再次拉开大幕。新时代,文化艺术,早已深入市民日常生活,就如烟火气一般,在城市氤氲缭绕。
广场舞集锦中,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阿姨舞出“不老证明”;近百只纸鸢竞翔蓝天,与风博弈的过程,是放飞者与自然的交流与交融;以书为媒,以文字为窑,一章章、一页页的品读中,孩子们从瓷都回看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文化之美;午间,学校教学楼走廊里人头攒动,一曲琵琶奏罢掌声雷动,学生音乐展示活动的“排片表”已延续至下月;奔跑、欢呼,站上戏剧舞台“C位”的孩子们毫不露怯,肢体语言生动活泼,让戏剧人感到惊喜……
在杨浦,人人参与、人人出彩,铺陈开“城市美育”的生动底色。
舞出“不老证明”
时而水袖长衫,跳一段轻盈灵动的民族舞;时而头戴礼帽,蹦出了活力四射的“迪斯科”……
4月8日上午十点,广场舞集锦《群文百花园》与杨浦滨江的美好春色互为映衬,这个节目由四个街道的市民舞蹈队合力演绎。柔软的腰肢、灵活的动作,令人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阿姨。
当天,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杨浦区“城市美育日”主题活动暨群众文艺大汇演在此举行。百姓在“城市舞台”竞演,铺陈开“社会大美育”的生动底色。
参与《群文百花园》的控江路街道世纪艺术舞蹈团,已经成立23载。对于团员们来说,舞蹈不是业余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调剂品”,而是乘风破浪的“不老证明”。“舞蹈是我们的爱好,也是我们的生活。”团员朱玮告诉记者,“一方面能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是为了美。经过持续训练,我们的身材变得更匀称,四肢协调能力更强,而且更自信,感觉自己比同龄人更年轻。”
百花齐放的“城市舞台”上,自然不乏孩子们的身影。万能舞蹈艺术中心舞蹈学员蒋忻霖练舞已经7年有余,此次在这么多观众面前表演,她非常兴奋,“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只要听到下面的掌声,我就会很开心,觉得一切都很值得。我会一直跳下去。”
脚踩厚底鞋、身着宽戏袍,黑面长髯的是戏曲《铡美案》里的小包拯;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则一口吴侬软语,带来评弹《美哉,杨浦》……汇演中,戏曲、评弹、快板、朗诵、齐唱等节目同样精彩,为市民奉上文化饕餮盛宴的同时,全方位展示杨浦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区文化馆的“风有约春不误——非遗亲子手作”、国歌展示馆的“‘塑魂’红色研学课程”、四平路街道的“‘舌尖上的四平’环同济第八届社区美食节”、江浦路街道的“海上两万里——西方航海文物精品展”、大桥街道的“‘祖国颂’主题音乐会”……
上周末,围绕“人民城市、人人出彩”的主题,杨浦共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研学参观、展览展示、文化讲座等多类别活动55场。
年起,上海市民文化节这一品牌历经十年打造,旨在实现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团队同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分享。“群众文艺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整体层次越来越高,最关键的是,社会参与的主体也越来越多了。现在不仅是我们文化部门,还有很多社会机构也积极参与,力图为居民群众打造更为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生活。”杨浦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刘晓莉告诉记者。
放飞“筝”奇斗艳
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钱怡涵是一位风筝爱好者,她自7岁时开始学着做风筝、放风筝,每年的风筝节几乎没有缺席过。今年4月2日,钱怡涵来到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新江湾城第十六届风筝节的活动现场。“我觉得画风筝、放风筝的过程都让人觉得特别开心,希望这项非遗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风筝节在杨浦区风筝协会带来的盘鹰放飞表演中拉开序幕。只见在表演者的操控下,风筝忽远忽近,穿插着上下翻飞的特技动作,宛若真鹰在身旁盘旋。
“今天我们上场的最小的7岁,最大的71岁,可以说是老中青三代都参与了。”杨浦区非遗项目“风筝制作与放飞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陆诚祥介绍,这种低空“盘鹰”风筝无需风的助力,用一根线、一个轮盘操控,融入武术、太极、舞蹈等多种元素。
而另一种类似飞机机翼形状的运动风筝则颇受年轻人的青睐。由两根或四根线控制,通过气流和手上力道的控制让风筝进行滑翔、绕圈、升降等特技动作,在空中飞行时速最高可达公里/小时。
风筝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操场上,一只长达50米的祥龙风筝吸引了众人的围观。“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所以风筝里面龙是最讲究的,比如不能从龙身上跨过,放飞时尾一放、头一拉以后,它的尾部会往上翘,需要三个人的默契配合才能放上去。”风筝爱好者何文光告诉记者。
力度控制、风向把握、与风博弈,是风筝放飞者与自然的对话与交融。明媚春日,“戏曲脸谱”“雄鹰展翅”……近百只纸鸢竞翔蓝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现场,还有不少身着汉服的亲子家庭,亲身体验风筝制作与放飞。以竹条为骨,扎成十字,糊纸、描绘、上色……牵上丝线试试,真的就飞起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大人们喜上眉梢。
据悉,新江湾城风筝节到今年已是第16个年头。“风筝制作与放飞技艺”是杨浦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几年来,街道依托风筝节这一平台,不断拓宽传承渠道,推进风筝文化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商区、进营区。
品读“文字之窑”
以书为媒,以书会友。一章章、一页页的品读中,孩子们从瓷都回看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文化之美。
杨浦区图书馆少儿分馆日前举行“悦读圆桌会”年首场活动,沪上知名阅读推广人赵小华担任主讲,与小读者们共读小说《建座瓷窑送给你》。该书通过描述瓷都男孩“黑指”、小天、金毛的校园及家庭生活故事,展现闻名于世的瓷都在新时代的变迁。
对在瓷都长大的男孩来说,泥,是他们日常玩耍少不了的“伙伴”。“玩陶瓷,就是用泥巴做一个东西,做你心里想要的那个东西,就这么简单。几千年过去了,从未改变。你心里想的若是一个瓷瓶,上面有一只鲜活得仿佛能吐出一串水泡的金鱼,那么,所有的对上百道工序的精益求精、殚精竭虑都是为了无限接近完美地呈现它……”
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也渐渐走向成熟,懵懂的童年如粗拙的瓷坯一般,被窑火焙烧得光润而华美。
故事的背后是宏大而深厚的中国陶瓷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赵小华还引导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