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文化大篷车常下乡
曾经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看到《文化大篷车开进咱农家》的新闻,至今记忆犹新。报道的是吉林省民间艺术团10多年来一直坚持送戏下乡,深受农民欢迎和爱戴。他们坚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出大量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文艺节目。每到一地,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北风凛冽;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演出,就有成百上千的观众。当地的老百姓对有些演员,一见面便直呼其名,亲热得跟兄弟姐妹一般。为了看艺术团的演出,有的老年人甚至从三四十里路的地方赶来。正如采访的那位中年人所说:老百姓所以爱看艺术团演的戏,是因为这些戏里有很多做事与做人的道理,看着看着就受到启发和教育。如小品中的台词“老亲结新亲,越亲越畸形,三个孩子两个呆,一个不呆斜眼睛”,这妙趣横生的概括,并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寓教于乐,咱老百姓容易接受。有人说,如今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谁还爱看这些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剧团?其实不然,因为这些民间剧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演员和节目离生活近,离老百姓近,使人有亲近感。其二,他们能吃苦耐劳,生活简朴,不摆架子,使老百姓没有距离感。其三,无论是平原大镇,还是山区小村,他们轻车简从。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连电视都收不清楚,有的还没有电,可这些民间剧团能克服种种困难,保证按时演出。其四,他们对文艺有一种执著地追求,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己任,从不像某些明星那样漫天要价,使老百姓掏得起钱,有时甚至还可用农副产品交换。我当年所挂点的林头村,就是各家各户每年交一二十斤稻谷作为这些演职人员的误工补贴。但这些年一些“草台戏班子”乘虚而入,把文化垃圾,如淫秽录像、脱衣舞等,从城里“扫”到了乡下。不少农村小学生一放学就溜到那里“吸*”去了。农闲时,成年人除了出去打工的,在家里的一些人就三五成群地搓麻将、打牌,*得昏天黑地。正如一位伟人说的“农村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这种现状的确让人担忧。笔者渴望着啥时候,我们这里也有像吉林省民间艺术团那样的“大篷车,小篷车”装着健康文化下乡,让父老乡亲也乐呵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