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伏时期,抓住一年里最宝贵的排寒黄金期,
TUhjnbcbe - 2024/7/30 22:01:00

今年的中伏从7月26日-8月14日,一年里暑热最盛的日子。虽然酷热难当,但也是一年里最宝贵的排寒黄金期。你准备好了吗?

进入中伏第一养生要义:多出汗,常排寒

刚入伏的时候,我们就千叮咛万嘱咐,要多出汗,把寒气排出去。时至中伏,大暑已至,更是阳气最盛,热浪滚滚的时节,此时不排寒更待何时?

《传家宝》里记载:「夏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方式,在最热的时节适当多出汗确实有利于身体健康。出汗能够调动全身器官,有助于排出体内的风寒湿气,让身体更清爽健康。

反之,如果任由寒湿在体内积累,可能引起身体问题

比排寒更重要的是:别受风!

聪明的你可能就会问了:身体里这纠缠不休的寒气,究竟是怎么进来的呢?

《黄帝内经》就说了:「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所以,身体还是很厉害的,只要「不得虚」,外在的风雨寒热并不能伤到你。

那么,「不得虚」是啥意思?邪为啥会伤到你呢?

接下来就内经就解释了:「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有两种: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内外夹攻之下,身体就中招了。

重点来了!中伏期间,尤其容易「两虚相得」,病邪伤人!

一年之中,热在三伏;三伏之中,中伏最盛。这9天里,阳气外张,腠理开泄,身体就像城门大开,体内的垃圾毒素确实是容易排掉,但一不小心,外界的风雨寒热也会轻易入侵。

务必要注意的是立秋节气。内经认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大节气交接当天,是「太一移宫」的日子,如果出现5级以上大风天气,是务必要躲避的。

所以古人在这八个重大的节气里,都是全国放假,官员也不早朝,就是为了避这虚邪贼风。如果没大事儿,我们最好也待在室内吧,不得不外出的话,记得穿上风衣护着点儿。

最好做一个艾绒肚兜给自己用。里面的艾绒一定要选好的,三年以上的陈年艾绒最佳,温和不上火,不燥热,温阳驱寒的效果也好,艾绒的种类以南阳艾和蕲春艾为佳。

准备一块柔软亲肤的不了,建议用纯棉的,缝制一个内胆,把艾绒铺进去,基本厚度一样,之后缝合上,在准备外面的一个外罩,把内胆塞进外罩里,量好尺寸,剪裁处形状即可。

这样即使不愿意睡觉穿衣服,不盖被子,也不用担心晚上被寒风冷气给吹了,也可以做的大一些,白天穿在衣服里,也不怕在地铁或是公司里长久吹空调,肚子受寒了。

如果手艺欠佳,不会缝制,我们也准备了现成的艾绒肚兜,有两层,里面的一层是内胆,用三年以上的南阳陈艾提绒,很厚实,非常大的一个,可以牢牢覆盖住我们的腹部。

这个内胆和外面是可以拆卸出来的,内胆不要清洗,里面都是厚实的艾绒,等到天气晴朗的时候,经常拿出去晒晒就可以了,外面贴肤的这层是可以清洗的。

内胆分格固定,防止里面艾绒滑动,穿起来不舒服,这款艾绒肚兜,老少皆宜,很厚实的,和那些薄薄一层的艾绒肚兜可不一样,只有真材实料,才能用着见效。

这个比起三伏贴来说更温和,如果皮肤对于胶质类的东西过敏,像是我母亲,贴个创可贴手指都能起很多小水泡,这种皮肤就谨慎使用三伏贴和艾草贴,可以用一用这个艾绒肚兜,很亲肤,不刺激,也能帮助我们护住阳气,排寒,只不过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这个艾绒肚兜身体虚弱,怕上火的朋友都能用,我喜欢在晚上睡觉时穿着,这样就不怕天气太闷,开空调冷气再从肚脐进入到身体中啦。

三伏贴贴起来!中伏温补阳气

等到身体疏通了,我们就可以安心补阳了,不用担心阳气乱窜,导致身体上火。到了三伏贴,一定要试试三伏贴,它简直就是为伏天而生的。

它利用的是一些辛温,补阳的草本,来补足身体缺失的阳气,而且用着非常温和,小孩子,老人都能用,适合咱们大部分人的体质。

尤其是我们身体寒湿重的,经常有呼吸方面问题的,比如咳喘,经常打喷嚏,流鼻涕,感冒等,都可以趁着这个三伏天好好调理一番。

三伏贴一般是贯穿三伏而贴,体内寒气重的,可以连用三天,休息一天,再继续连用3天,这样循环往复,每天6~8小时,小孩子2~4小时。

如果体内寒气不重,只是用来保养,可以每隔10天贴上一次,这个频次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选择。

三伏贴好不好用,关键看里面的原料,这款三伏贴用的是元胡,白芥子,细辛,甘草,肉桂,桂枝,冰片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天然萃取之品,没有经过化学处理,我们利用的就是它们天然的能量,这样的草本才是劲儿最足的。

小小的一贴用起来十分方便,使用也简单,里面还搭配了敷贴的位置图,参考着来贴,小白都能一看就会,这也省去了我们外出贴三伏贴的时间,尤其这么热的夏天,跑出去一趟真的是浑身都湿透,自己在家贴,省时省力,而且外面贴配方大概也是这些草本。

很多人觉得夏天贴这个闷热,但是它的透气性很好,都是很轻薄,夏天贴着不容易闷汗,也不容易发痒,都是低敏材质的哦,而且撕开就能闻到草本的味道,不是那种很呛的,贴在身上,出门在外,味道也不会让人觉得尴尬哦。

一撕一贴,只需几秒钟,就能把我们缺失的阳气补回来,而且不会过多占用我们的时间,无论是在家休息,做家务或是出门上班,出差都不影响。

这也是在三伏天最简单的补阳方法啦,很适合我们这种懒得动的人,而且这一盒全家老小都能用,经济实惠。

中伏食养记住三个字:护中焦!

大暑逢中伏,最烦恼的就是暑湿。尤其到了大暑二候,物候已经是「土地溽暑」,天地就像个大蒸笼似的,人呆着特别不舒爽。

中焦脾胃虚弱的人,还有本身就肝强脾弱的小孩子,此时尤其容易伤到。所以中伏这9天要重点保护中焦,最好不吃冰冷寒凉、油腻不好消化的食品。

这时候的吃食,照着民俗来就好。

煮面

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为啥伏天这段时节,民俗要吃面呢?因为小麦去麸后性温,补脾胃好消化,且补养中焦。

夏收小麦也正是当时,所以在这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以面为主食特别养人。以下几个吃面小贴士,请收好:

不要做成调味汁拌凉面,推荐汤面或者丰富面码和卤汁的吃法

卤子里最好放点鸡蛋或肉,素食者可以放豆腐干丝替代,以增加蛋白质

面码不要永远是黄瓜丝,可以加入B族维生素更为丰富的焯青菜、嫩豆角、嫩豌豆、嫩毛豆等

面条本身也可以换成荞麦面、绿豆面、杂豆面,或者和面的时候加入一些蔬菜汁,颜色好看,营养也更丰富

吃姜

姜是大家的老朋友了。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健康」,伏天吃姜,那真是极好的。

解外寒,温内寒,止呕止泻,解毒开胃,生姜都是首选的药物,伏天暑湿重,阳气旺,多吃姜不仅可以发散体内的湿气,还能养好脾胃中焦,温中散寒,健脾开胃。

习惯性呕吐、腹泻、胃口不好、胃寒的小伙伴,赶紧吃起来。

姜的吃法太多了。大家平时可以做姜汤、姜粥、炒菜放姜丝,做馅儿时也加点儿姜。生姜和红枣也是明星伴侣,暖宫温中,伏天早上用醋泡姜,温阳驱寒,但要注意有上火热症时不要吃。

中里巴人认为:醋是直接走肝经的,肝遇到酸就会收敛,这时姜的升发功能也入到肝里,收中有发,能提升肝阳之气。

强烈推荐每天早上和早饭一起吃。早晨7~9点正是人体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最能升阳气,促进消化。而且一早上就胃口大开的感觉不要太好。

早上就吃三片,酸的过瘾,辣的温顺。孔子也是爱姜之人。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凡事都不要过量。

姜吃完了,还会剩下一些醋,被姜加持过的醋,更加开胃、助酸、止痛。

如果你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严重缺乏,或是吃的太过油腻的时候,腹泻的时候,都可以喝上一点,缓解不适。

现成的无添加的醋泡姜。

好吃的姜,是能让不喜欢吃姜的人,也爱上了吃姜,并且在身体里默默发挥作用。

我们找了很多供应商,试吃之后,这款最满意,最打动我的是无添加,良心手作。

无添加:酸是养肝的,如果又吃了很多添加剂,需要用肝来代谢,肝反而受累,得不偿失。

铜陵白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姜指饱满,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老陈醋:姜要嫩的铜陵姜,醋要老的。泡姜的醋,选用最正宗的老陈醋,他们的陈醋酿制技艺,是国家认可的老陈醋酿制技艺,被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喝茶

要护中焦,有个简单又有效的茶饮,而且近乎不花钱!那就是炒米茶。不仅健脾助消化祛湿气,还特别能减肥,推荐给大家。

生大米,对就是我们吃的大米,放在锅里,小火炒到微微焦黄,然后密封保存,随时用开水冲泡。

炒米茶几乎陪伴了小编青葱一整个夏天。特别分享了她的炒米心得,用铁锅比不粘锅炒得更香,也更均匀。

有人觉得大米吃多了会生湿,其实不是的。水稻长在水里,早就练成了抗湿的本领,越是这样的植物其实越是健脾祛湿的。焦香入脾,而且香可燥湿,让脾舒畅。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伏时期,抓住一年里最宝贵的排寒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