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手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联合断流术在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TUhjnbcbe - 2020/7/31 11:00:00

联合断流术在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联合断流术在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联合断流术在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8年第6期第19卷 论著摘要


作者:刘翔 王大勇 刘荫棠


单位:230051 合肥,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刘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王大勇、刘荫棠)


自1987~1996年8月采用联合断流术(门奇静脉断流+胃底楔形切除),治疗了18例患儿, 取得满意效果。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下(或加气管插管), 行左上腹横切口或“L”形切口, 切除脾脏后(若脾不大, 应尽量保留)。于胃大弯侧向胃底方向游离, 直达食管下段左缘, 再将胃向右上提起, 游离胃底后壁与后腹膜之间的纤维组织, 充分缝扎贯入胃壁的曲张血管, 游离胃小弯左侧, 显露胃左静脉后结扎切断, 再紧贴食管壁向上游离食管下段5.0 cm, 将贯入食管壁内的血管全部缝扎, 于胃大弯侧贲门下5.0 cm处楔形切除胃壁1圈(胃大弯侧宽约2.0~3.0 cm), 边切边缝, 重新再将胃端端吻合, 同时缝扎胃底及食管下段粘膜下的曲张静脉或出血灶。术毕, 可视幽门情况决定是否做幽门成形术。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中, 男13例, 女5例, 年龄1岁8个月~13岁, 平均6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全部病例均有呕血及便血史, 平均出血次数6.7次。脾大18例, 肝大3例。术前均行食管吞钡造影, 食管胃底静脉均有重度曲张。肝外型14例, 肝内型4例, 均有肝炎史。肝功能child分级均为A级。本组病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手术, 其中因急性出血休克急诊手术4例, 手术时间为2.5~3小时, 输血200 ml左右, 切口一期愈合, 无1例手术死亡及近期并发症。


随访:6个月~8年,全组18例中,12例行食道钡餐造影: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好转,占随访病例的66.7%。全部病例复查肝功能正常,无再出血现象及脑病发生,均生长发育正常, 并恢复正常活动。


讨论: 由于分流手术要求条件较高, 受到血管口径及患儿年龄的限制, 而且区域性分流难以保证, 吻合口闭塞率高, 手术难度亦大。所以近年来多主张在小儿应用断流术。断流术能够保证肝脏足够的血液供应, 维持门静脉的压力, 显著减少门静脉流经食管下段的血液, 肝性脑病发生较少, 而且此方法简单实用, 止血效果迅速彻底。有些作者主张合并应用食管下端切断吻合术, 这样就会增加食管吻合术的并发症, 有吻合口狭窄之虑。


研究发现, 门脉高压症患儿食管与胃壁的深层静脉彼此相通, 且胃底肌层及粘膜下层存在反常血流, 虽然一些断流术直接切断了食管曲张静脉的血流来源, 达到了迅速止血的目的。但未能完全阻断胃底与食道相通的深层静脉, 故术后胃远端的静脉压升高, 仍可促使肌层和粘膜下层的静脉曲张破裂而再次出血。采用本术式旨在完全切断胃底与食管相通的深层静脉。笔者在术中亦发现, 门脉高压症患儿的出血部位并不一定位于食管下段曲张的静脉, 有的出血部位则位于胃底部。本组中有4例急性出血患儿, 急诊手术时发现为胃底灶性活动性出血, 而食管下段静脉虽有曲张, 但未见有出血迹象, 故本术式尤适宜经保守治疗不能稳定血压的急性出血期的治疗, 并且可以直观了解急性出血期的出血部位, 确切有效地止血, 达到稳定血压纠正休克的目的。本术式较Sugiura手术操作简单, 创伤相对减少, 且无食管胃底吻合口狭窄之虑。


(收稿:  修回: )

1
查看完整版本: 联合断流术在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