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沿着浙东唐诗之路,中国计量大学学子在古诗
TUhjnbcbe - 2024/9/10 21:09:00
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梅佳霖

利用暑假走读浙东唐诗之路是中国计量大学学子多年来的传统,年暑期,高温持续,但并未让队员们停滞探寻的脚步。

7月22日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21浙东唐诗之路·梵音队各小队逐一展开实地调研,去往新昌、宁波、天台以及杭州四地,8月4日,全体实践圆满完成。

此次重走浙东唐诗之路,小队将目光主要放置在了各个地区的古寺上,如:新昌的大佛寺、宁波的雪窦寺、天台的国清寺以及杭州的灵隐寺等,梵音队希望通过此次实地调研,能够对佛学文化、古寺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21浙东唐诗之路·梵音队

新昌组

“云泣千滴笼晚烟,大佛寺里看新鲜”

“塞上禅林大佛奇,卧眠不醒拜僧尼。西来佛法传中土,东去经文入夏夷。帝愿五湖归正统,人求四海免灾黎。风调雨顺宽心日,国泰民安圆梦时。”

“嵯峨千仞翠松邻,问水寻山韵更新。数载辛劳石是画,一朝遐思绪如皴。飞流缕缕涵诸事,老树苍苍伴几人?古寺钟声划耳际,佛陀含笑视嶙峋。”

7月22日,新昌小组出发前往新昌,22日上午在指导老师房瑞丽的带领下参加了“高质量创新视野下的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上听取了许多教授的发言,对唐诗之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新昌小组与文旅局局长高雪军、房瑞丽老师(指导老师)合影

此后几日,新昌小组成员拜访了白云书院、新昌大佛寺等地,采用“访、问、游”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对新昌的佛学文化、古寺文化进行了探究。

7月22日,新昌小组拜访了释正涵法师与白云书院院长徐跃龙老师,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小组成员感受到了佛学与生活的碰撞。7月23日上午,新昌小组拜访了新昌县佛教协会秘书长吴锡培老师,向他了解询问有关于新昌佛学文脉从古至今的流传与发展,以及诗佛文化的联系与碰撞;下午便起身前往新昌大佛寺,在寺中发放实现准备好的问卷,希望借此了解到游客眼中的大佛寺、佛学文化。

新昌小组正在与吴锡培老师探讨

7月24日,新昌小组成员在大佛寺中驻足了一整天,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形成自己对大佛寺、佛学文化的理解。7月25日与宗教事务局胡局长进行了访谈,对新昌整体佛学文化有了整体的了解。

历时4天,新昌小组不仅收获了游客眼中的佛学文化,自己也身临其境,老师们也给出了专业的解答,至此,新昌小组队新昌佛学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宁波组

“重云不藏春,深窦常有雪”

7月28日,宁波小组抵达宁波奉化,在此展开为其三天的实地调研之旅。

7月28日宁波小组来到了雪窦山,关于雪窦山,钱锺书经过此处时,挥毫泼墨,写下《游雪窦山·天风吹海水》:“天风吹海水,屹立作山势。浪头飞碎白,积雪疑几世。我尝观乎山,起伏有水致。蜿蜒若没骨,皱具波涛意。乃知水与山,思各出其位。譬如豪杰人,异量美能备。固哉鲁中叟,只解别仁智。”

来到雪窦山,心灵沉静,小组在雪窦山停留一天,对建筑等仔细观察,形成自己对雪窦山的理解。

宁波小组在宝庆讲寺

之后几天小组一起前往了七塔禅寺与宝庆讲寺,还去访谈了一位对国学、佛学颇有研究的学者,从战乱的东汉到文化顶峰的宋朝,这位学者带着小组成员整体性地梳理了一遍我国佛教文化的基本脉络。此次出行,收获颇丰。

天台组

“最忆天台相见时”

“百折羊肠下碧岑,四围螺髻护缁林。梵书不蠹千年字,古钵犹疑大海音。石气静如僧入定,泉声清似客长吟。一镫止观须牢守,休负当年演教心。”

8月1日至4日,天台组前往天台山国清寺及周边地区,探寻国清寺、高明寺等地的佛学文化与古寺文化。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年),初名天台寺,后改名为国清寺。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国清寺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寺内有一梅花,是为“隋梅”,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关于它现代诗人邓拓赋诗一首,名为《题梅》:“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此次前往国清寺,天空飘起点点细雨,在梅树枝头聚集、滴落、入泥,这寺内的一动一静,一花一木都仿佛充满了禅意。

天台小组在国清寺

高明寺地处佛陇山间,峰峦环抱,幽溪环绕,环境幽美静谧,为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在寺院内,小组成员与化宇法师进行了访谈,对高明寺以及天台的佛学文化、古寺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杭州组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两千多年前,佛教东渐,于东晋时传入杭州,唐代诗人白居易称杭州为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杭州佛教始于东晋,兴于五代,盛于南宋,历史悠久,佛学兴盛,源远流长。杭州曾是我国东南部的佛教中心,享有“东南佛国”之美誉。

8月1日杭州小组抵到杭州西湖区,在此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也采用了“访、游、问”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将地点定在了灵隐寺、永福寺、香积寺、净慈寺、法净寺、法喜寺以及杭州佛学院。

8月1日,小组成员结伴前往灵隐寺于永福寺,在征得同意后,在两大寺院中发放了份问卷,进行调查。

杭州小组在永福寺前

8月2日,小组前往了香积寺于净慈寺,在香积寺中与宏哲法师进行了访谈。在与法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了香积寺的历史与今后香积寺的建设方向。下午在净慈寺的游历中,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内心的平静,静静坐在树下,看着小动物与小朋友的换了互动,这一份惬意值得我们深藏心中。

8月3日是调研的最后一日,我们走访了法净寺与法喜寺,在法喜寺中继续发放问卷,收集大众对于寺院的看法。下午前往杭州佛学院,与戒法法师相谈甚欢,从佛学传播到新世纪僧才品格,我们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事业的开阔和内心的沉静。

杭州一行,从三天竺到“都市道场”香积寺,从访谈到问卷,我们对杭州地区的佛学文化、古寺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图片来自梵音队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沿着浙东唐诗之路,中国计量大学学子在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