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
您在那边还好吗?
清明念亲,泪千行。
爸爸,您离开我们一年零两个多月了。这一年多来,女儿常常想起您。白天突然想起您,便揪心地难受;夜里醒来,泪水常常流了满脸。这一世,做您的女儿五十年,我享受了大山一般深沉的父爱。如今,永远别离,“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再也没有机会做您的女儿了。
您走后,我连“豆腐块”也没写成一篇。每次打开电脑,看着空白文档,就想起以前写的关于您的那些小文章。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泪水滴在键盘上,那是我对您深深的思念,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在《父亲的佛手瓜》一文中,我写过您搭建的那个高高的瓜架。那一年,妈妈腿疼,走不了路。您悉心照顾着她,也照看着她栽下的两棵佛手瓜。浇水、施肥、搭架,您在去诊所上班的路上,随时照看着那两棵佛手瓜。您经常对饱受病痛折磨的妈妈说:“别着急,等你腿好了就可以摘瓜了。”可是,您搭的瓜架实在太高了,瓜秧什么时候才能爬上去啊。您说:“病人去诊所,要从瓜架下面走,瓜架太矮就没法走路了。”妈妈数落您,搭个瓜架也要先想到您的病人,您只是笑笑,不说话。那两棵佛手瓜长得可带劲了。很快就爬上了架,开花结瓜了。第一茬瓜下架的时候,妈妈扶着梯子,笑盈盈地指挥我摘瓜了。爸爸,我知道您是用那两棵佛手瓜给了妈妈一个希望。我记住了,任何时候都要心怀希望,不可灰心。
我们送侄女上大学回来,我写了一篇《归心似箭的父亲》。用“归心似箭”这个词语形容您那时的心情,一点都不夸张。本来早已说好,一家人借这个机会出去玩玩,权当是一次旅行。早上出发之前,您还特意嘱咐了那些老病号,让他们第二天晚一点再来。可是,要去学校附近景点的时候,您竟然反悔了。您要当天返回,我们都不同意,您也无可奈何。第二天,我们说先去公园,您着急了,“直接回去就行了,去啥公园?”妈妈说好不容易出来放松放松,半天功夫,不碍事。您一个劲地嘀咕:“万一有人需要看病呢。”返回时,下雨,车速慢下来。您更着急了,紧皱着眉头说:“这得多长时间才到家?那几个病人得等着了。”回到家,您连口水也没来得及喝,直接去了诊所。忙完回家,刚要吃饭,您接个电话,抓起摩托车钥匙又要出诊。弟弟赶紧开车陪您去。那天,我们八点钟才开始吃晚饭。您欣慰地说:“幸亏去得及时,要不然病人很危险。”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好了文章题目。您的“归心似箭”,让我明白哪怕再平凡的岗位,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我写过一篇《深山乡医》,介绍您在大山深处坚守杏林五十年的经历。文章发表在《福利中国》杂志上,可是题目被改成了《村民的“守护神”》。样刊寄过来,我拿给您看。您笑呵呵地翻开杂志,一看题目不高兴了,很严肃地对我说:“这个题目太夸张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啊。”后来,文章要在“淄博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