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一种鸣虫,据记载从原始社会末期的大禹时代就有存在,古文中的禹指的就是虫,大禹以禹虫——蝈蝈来命名的,于是禹虫便成了该氏族之图腾,后世以禹虫的习性来崇拜和祭祀大禹。《诗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蝈蝈的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螽斯》有云:螽[zhōng]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这里所说的螽斯,就是蝈蝈。
节奏欢快的《螽斯》一诗,整篇文字都在颂扬蝈蝈的种族兴旺,是一首祝愿多生子女的喜庆民歌,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成语螽斯衍庆,来作为喜贺子孙满堂的吉祥祝福;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鸣虫,蝈蝈其寿命却不长,被称之为百日虫,一般冬天养3个多月能活到春节;成年蝈蝈根据颜色和体形,分为了四个品种:青色的叫做山青,不动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蜡制品似的鲜艳清亮;黑色(或深咖啡色)的叫做铁蝈蝈;似枯草颜色的叫做草白;另一种纯绿色的叫做绿蝈蝈。
自古以来,国人就喜欢观赏鸣虫,并以其寄托自己的情感,人工培育的鸣虫,尤其是蝈蝈是从明代开始的,进入清代后,繁育蝈蝈更加盛行并走进宫廷,乾隆帝就曾专门作咏蝈蝈的诗《榛蝈》,诗曰:啾啾榛蟈抱煙鳴,亙野黃雲入望平…。清代喜爱蝈蝈之风尤盛,人皆言夏虫不可语冰,但为了冬季也能赏玩蝈蝈,从康熙年间起,皇宫内就开始在温室里人工孵化蝈蝈,每年春节到正月十五,宫殿暖阁里摆设火盆、烧上木炭,周围架子上摆满蝈蝈葫芦,日夜齐鸣,声可震耳,盖取万国来朝之意!
目前城市玩虫爱好者,夏秋两季养蝈蝈,一般都使用竹笼;外形长、方不同,除盖上的挂钓为铜、铁丝等金属材质弯成外,其余全为竹子做成;这种笼小巧玲珑、重量轻、使用方便、结实耐用;养虫大家用的竹笼很讲究,一般都是圆形或方形的,这种笼制作起来比较麻烦,有很高的的工艺要求,讲究的底边还要雕镂出各色花纹图案看上去十分精致,其本身也常常是一件艺术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制作一个竹蝈蝈笼的大致流程如下:
6x6mm竹方料、1.5mm竹签料、台锯、牙机加1.6mm钻头、尖嘴钳、剪刀、美工刀、白乳胶,主框架竹料16cm、12.5cm、10.5cm各4根;画出四根立柱上的榫卯构造,缺口宽6mm,两个缺口互相垂直;切割出四根立柱上的榫卯构造,画出主框架其它边的榫卯结构,切割主框架其它边的榫卯结构,16cm长边与12.5cm立柱拼插,10.5cm侧边俩缺口内沿相距约7.3cm,加工8根7.5cm的方料。
在一根7.5cm短方料上间距约8mm加工穿竹签的通孔,以加工好通孔的短方料为模板,在侧边上打孔。短料穿细竹签装配到侧边上,安装侧边格栅,装配主框架结构,装配主框架结构,侧边及框架长边中间加短方料加固。节点处打孔,竹签头蘸白乳胶固定短方料,固定短方料的同时把底板和中间隔板和顶面格栅安装好。
同样操作安装前后面格栅,前面剪去三根竹签,安装两个笼门,屋顶框架料上钻孔,注意最顶的房梁上的孔是在相互垂直的两面上加工。屋顶框架料上穿竹签装配,屋顶框架料上穿竹签装配,屋顶框架上打孔穿竹签装配到主框架上,竹制仿古建蝈蝈笼就制作完成了。
过去养蝈蝈主要聚居于北方,以京津两地为首,现如今这个圈子已逐渐覆盖全国;鸣虫文化,一虫之微,一器之朴,其中所蕴含的民俗及文化意蕴却开掘不尽;蝈蝈、油葫芦以及蟋蟀,它们被称为我国三大鸣虫,而蝈蝈则为鸣虫之首,现在在很多城市还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的意趣。
蝈蝈雅俗共赏,无论高官贵族抑或下层百姓都喜爱的一种昆虫,既是皇家奉若珍宝的宠物,也与普通民众结下了不解之缘。故宫里有一道门名为螽斯,以此命名既显示了对蝈蝈的崇拜,也包含着对人丁旺盛的期盼。直至今日,玩蝈蝈的仍然大有人在,而且入坑的玩友更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晦涩的行话,周边的文玩,研究深入,乐此不疲...
〡金刚〡星月〡凤眼〡招财鼠〡酸枣核〡莲花菩提〡
〡月亮子〡太阳子〡五线菩提〡佛螺菩提〡佛手菩提〡
〡金线菩提〡阿修罗菩提〡木鱼果〡金钟菩提〡木腰子〡
〡桃核〡红心菩提子〡金佛草〡龙骨菩提〡千眼菩提〡
〡菩提根〡蜜蜡〡琥珀〡绿松石〡椰蒂〡金叶莲花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