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簧又称贴簧、翻簧、反簧、文竹等,其工艺是取竹筒内壁黄色表层将其翻转过来,经煮压、粘贴到木制胎骨上使之成器;自清中期以来,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贴黄著称;据已知文献记载,以上杭为较早,贴簧器以木为胎,因为木胎可随意造型,故能突破竹材为圆筒形的限制,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因此能够增加其实用价值。
不过竹簧都较薄因此只能进行浅刻,一般民间的贴黄器,造型雕饰都比较简单;但清宫所藏却是精工华美,远非民间者可比;目前据史料记载,竹簧器物有民间和宫廷之分,民间的竹簧器更加注重实用性,因此造型较为单一,雕刻的纹饰也相对简单,而宫廷贴黄器则做工十分精美,且由于这种竹簧器颇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技法不仅花样繁出还与镶嵌工艺相结合,可谓是将竹簧工艺发展到了巅峰阶段。
在雕刻上,竹簧器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进行雕刻,故以阴纹浅刻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技法借鉴国画白描等手法,运用传统的单线阴刻技法,灵活地表现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使成品精细如走丝,粗犷似劈斧,疏密有致,刚柔并济;既有中国画传统的白描,又有篆刻古朴苍劲的金石刻风味。
浙江黄岩竹簧亦是主要产地之一始于清道光八年,距今约有多年历史,可追溯到方絜翻簧作品《老子骑牛图》插屏得到佐证;方絜,字矩平,号治庵,又号石梦生,浙江黄岩人,是金陵派代表人物,而真正让黄岩翻簧竹雕面向大众规模化生产的是民间竹刻艺人陈夔典(字尧臣),他专制翻簧工艺品,并以此成名。清光绪年间,他与东山蔡阳村(今属椒江)蔑匠春师傅合作,用竹簧以胶漆粘于板上,在竹簧上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他们把翻黄竹雕产业化,所售产品既有文人范十足的文房用具,也有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以富贵寿考、历史故事为题的实用、陈设之器,包括翻簧扇、首饰盒、图章盒、烟盒等...
黄岩翻簧从起初的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渐入寻常百姓家;随着黄岩翻簧竹雕产业化,黄岩城关相继出现了两家翻簧竹刻店,一家是陈尧臣父子经营的师竹馆,另一家店号为郑益昌,以此为依托台州翻簧竹雕名家辈出。在选材方面要六岁以上的老竹,将大毛竹去除节门和青皮,取里层2mm厚的竹簧,圆圆的一圈竹簧要厚度一致,靠的都是真功夫,竹簧加热后压平变成了白白薄薄的一层,然后就可以进行造型、细刻、彩绘、镂空、浮雕、油漆等工序。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黄岩翻簧竹雕的生产得以恢复。年,黄岩翻簧刻字社正式成立(后发展为黄岩翻簧厂),其班底就是原来的师竹馆成员。19世纪60年代,黄岩翻簧迎来一个短暂的辉煌。年,郭沫若与中央电视台先后到黄岩翻簧厂考察及摄像。年,黄岩翻簧厂成立创新设计组,产品从原来的20多个品种发展到多品种,翻簧艺术品成批生产出口。
黄岩翻簧竹雕具有纹质细洁,花色多彩,色泽古雅,产品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浅浮雕和线雕是翻簧制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特别精致;翻簧竹雕在国内堪称一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国家收藏多件作品如人物贵妃赏花博古盒和凤耳孔雀花瓶等。
时至今日我们能看到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竹刻作品,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翻簧竹刻艺人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为的是让翻簧竹器的造型更加丰富漂亮;他们先后突破了竹簧质地硬脆、不能弯曲、特种造型比较困难的缺陷,运用多块竹簧拼接的办法,改变了简单的直线造型,制成各种几何形状的工艺品,大大增强了作品表现力,还改进了胶合材料,用高温压制等新工艺,较好地解决了起皮、开裂、防虫、防霉等问题!
〡金刚〡星月〡凤眼〡招财鼠〡酸枣核〡莲花菩提〡
〡月亮子〡太阳子〡五线菩提〡佛螺菩提〡佛手菩提〡
〡金线菩提〡阿修罗菩提〡木鱼果〡金钟菩提〡木腰子〡
〡桃核〡红心菩提子〡金佛草〡龙骨菩提〡千眼菩提〡
〡菩提根〡蜜蜡〡琥珀〡绿松石〡椰蒂〡金叶莲花〡
麦岛家园9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