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湫和韵
朱廉(明)
竹外烟浮僧煮茶,草边风暖鹿鸣沙。
清溪何处看山客,瀑布岩前数落花。
王和清书(义乌市书法家佛堂分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佛堂镇志编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恰从天外为飞瀑,又向人间作水帘”“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描写、赞美瀑布的古诗词不计其数,烘托的场景大多气势磅礴、壮观恢宏。而明代义乌人朱廉创作的《龙湫和韵》,虽亦是吟咏、称颂瀑布,却给人柔美温婉、春风拂面之感。
有资料称,“龙湫和韵”乃赤岸松瀑山一景。那里上有飞瀑如练,下有无底龙潭,用“瀑布悬岩千尺水,下有龙潭绿无底”来形容实不为过。站在山腰处,抬眼望去,但见鬼斧神工凿出的峭壁高耸入云,峡两壁相隔不过盈尺,峡底被三巨石分成三段。据说,此瀑布,丰水时节,飞瀑奔泻似白龙狂舞,旋风般直下深潭,雄伟壮观,声嚣如雷;枯水时,飞瀑似水罗纱帐,金玉珠帘般徐徐垂下,凌空飘洒,绮丽动人。
“松瀑山水,钟灵毓秀”是文人对松瀑山区所作的一个概括性地描绘。松瀑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的胜地,高僧名士,隐居栖心,文人墨客,驻足盘桓……,不经意间,文化花瓣就散落在这涧、壑、瀑、谷、岩之间。
对生于赤岸、长于赤岸的朱廉(生卒年不详)来说,自然会时不时地游览一会风景秀美的松瀑山。而身处家乡的人文、自然胜地,以文章知名、出口成章的他也免不了吟诗作文,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吧。
据记载,朱廉幼承父教,刻苦励志,家学渊博。弱冠之后,仰慕黄溍文名,前往求教,与其同游,切磋文章,诗词酬唱。当时黄溍已有60多岁,竟与朱廉成为忘年之交。
元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攻下婺州城,任命王宗显为知府。王宗显任职后开办郡学,聘请硕儒戴良任学正,吴沈任训导,叶仪、宋濂、朱廉受聘为郡学五经师。两年后,朱元璋命李文忠为浙江行中书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郡军马。李文忠慕名聘请朱廉为钓台书院山长。
朱元璋称帝后,下诏修元史,命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袆为总裁,汪克宽、胡翰、陶凯,朱廉等16人为纂修。参与修撰的都授职国史院编修官。历时两年,撰成元史卷。
洪武八年(),明太祖出巡,命朱廉等伴驾跟随,所到之处,有景即咏。从应天至滁州到中都,一路上朱廉进呈七绝10首。明太祖看了很是喜悦,回銮后命他为东宫授经,不久又擢升为长史。朱廉重执教鞭,给太子讲授朱子理学,并整理过去讲授时的心得体会,编成《理学纂言》一书。宋濂读后,欣然命笔作序,给予高度评价。
据说,朱廉进呈的七绝10首,其中一首就是《龙湫和韵》。这是一干人马来到大龙湫观看瀑布时,朱廉脱口而出的绝句。不知这“大龙湫”是不是赤岸松瀑山的那一个?
《龙湫和韵》诗的前两句渲染出龙湫瀑布周围一种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般的氛围。茂密的竹林深处,缕缕炊烟袅袅飘向天空。青松翠竹环抱着一间简陋的僧舍,几位僧人正悠闲地煮茶、喝茶、诵经。四周绿草如茵,春风送暖,鸟声清脆,溪水潺潺。
一边是清幽淳朴的竹林僧舍,一边是气势磅礴的绝岩飞瀑,这样的人文天然胜地,自然吸引了不少看山客前来游历观赏。诗的最后一句把瀑布的飞珠溅玉写得落英缤纷,五彩斑斓。一个“数”字,形象生动,道尽了悠然自得之情,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