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敞即使已身首异处,仍是个大写的“人”!
读明史,一个人名、一个形象,挥之不去,常浮现于眼前。他就是张同敞。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提起他爷爷的名字,你就会恍然大悟。张同敞的爷爷叫张居正,有明一朝最有名、最有能力的内阁首辅,也是“一条鞭法”改革的设计者、推动者、执行者。
张居正还有另一个身份,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皇帝冲龄登基,深得皇室信任的张居正独揽权柄。《明史》说:“帝言动与朝内外事,日用翰林官四员入直,应制诗文及备顾问。”一句话,宫中内外,凡事皆由张居正裁决。
伴君如伴虎。没想到,张居正去世后,尸骨未寒,他的学生、万历皇帝就对老师展开了彻底清算,官秩尽削,罪示天下。万历皇帝还将张府查抄,锢封府门。当时在府内的张家老少十多人被活活饿死。他的弟弟张居易、儿子张编修、张嗣修虽幸免于难,然而活罪难逃,一个个被发戍烟瘴之地。
张家的劫难,让人感到皇权的不寒而栗。终万历一朝,“无敢白居正者”,连张居正的名字都没人敢再提起。遥想当年进出张府如过江之鲫者,夫复何言?
直到崇祯十三年,才授张居正之孙张同敞为中书舍人。同时,崇祯皇帝接受尚书李日宣等的建议,恩准恢复张居正所有官职。崇祯皇帝如此从善如流,当是收买人心。因为,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张同敞“负志节,感帝恩,益自奋”,尤是在南京、北京失陷后,南北奔走慰问湖广诸路抗满清的大军,令调云南兵马,总揽各路军务。虽知事已不可为,仍试图凭一己之力,解民于倒悬,挽大厦于将倾。只是,所做的一切,为时已晚,纵有“千佛手”也无力回天。但张同敞仍知不可为而为之,坚守西南,与满清大军作最后的一拼。
顺治七年,清军攻破最后的关隘,逼近桂林。偌大的桂林几成空城。清军围城时,张同敞正身在城外,本可置身度外,但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执意逆人流而入城。他对阻拦的友人说:“时事如此,吾必死之。”言毕,趁着暮色,泅水进入桂林。他的冒险到来,让守城者、大学士瞿式耜大为诧异,对他说道:“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则,盍去诸?”与城共存亡是我的职责所系,与你张同敞没什么关系,快走吧,有多远走多远!
听罢此言,张同敞正色道:“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瞿式耜还能说什么,赶忙吩咐手下找来一壶残酒,点上一支蜡烛,两人把盏对饮,直至天明。没有弦管笙乐,没有轻歌曼舞。伴着下酒的,只有由远及近的满清军队的弓弦声、马蹄声。
天亮了,酒尽了,弹尽粮绝,两人成了满清军的阶下囚。清将劝诱张同敞投降,坚决不从;再令削发为僧,断然拒绝。清军无奈,只好将他关入一处民舍。巧的是,一墙之隔,正是瞿式耜的囚所。虽处不同一室,却声息相闻,两人赋诗唱和,互相鼓励。四十天后,清将见劝降无望,遂决定将张同敞杀害。
面对刽子手寒光闪闪的刀锋,张同敞脸色不改。行刑时,他拒绝下跪,执意站着。他用冷峻的目光直视着刽子手。刽子手高高地举起屠刀……张同敞的人头砰然落地。落地后人头向前跃跳三步,但张同敞的身体却屹立不倒。行刑者吓得目瞪口呆,赶忙跪下,朝着张同敞不倒的身躯重重磕了十多个响头。然后,张同敞的身体才轰然倒下。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最后被敌人击败,是因为双脚离开了深厚的土地。张同敞至死没有倒下,因为他是一个有根的人啊!他的双脚,已深深地嵌入这块土地之中。根深叶茂,即使已身首异处,仍是个大写的人。
张同敞用这种独有的惊人方式,完成了自己对大明最后的忠诚。不知道在生命行将结束时,张同敞有没有想到过他爷爷身后所遭受到的际遇?有没有想过张家活活饿死的十多口老少?或许,他有一百个理由咒骂大明,有一百个理由背叛大明。况且,这一政权已腐烂不堪,树倒猢狲散,落井下石也未尝不可。但是,他没有!是迂腐,还是冬烘?或许从他绝命诗中可以寻找答案:“一月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后诗。”
反复吟诵,让人泪眼蒙胧,让人震撼无比。这一切,与时间无关。作为张居正孙子,张同敞不曾辱没家风,他做出的最后选择,一如身上遗传的基因和流淌着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