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省亲的时候点了四出戏,这四部戏,每一部都伏一件大事,而且是有关红楼梦结局的最关键的事情。我们先看一下这四处戏以及所伏笔的大事件。
第一出《豪宴》。
第二出《乞巧》。
第三出《仙缘》。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刘心武认为,这四出戏及其伏笔中,甄宝玉送玉这一点最难。确实是,这四件大事中,唯独甄宝玉送玉比较烧脑,因为前八十回有关甄宝玉的描述非常少,只知道他和贾宝玉不仅样貌和脾气秉性像,而且生活背景也非常相似。除此之外,有关甄宝玉的消息非常少。
我们都知道,贾宝玉和“玉”有很大关系,他出生时含在嘴里的通灵宝玉就是故事的起源和归结。红楼梦里和玉有关的人和事多多少少都与贾宝玉有关。伏笔中甄宝玉送玉,送的到底是什么玉,是贾宝玉一直随身携带的那块通灵宝玉吗?
前八十回里,贾宝玉屋里确实出过一次丢玉的事件,那就是坠儿偷了虾须镯之后,经平儿之口说出,贾宝玉屋里有过丢玉的事件,盗窃之人是宝玉屋里的良儿。
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了。
我个人认为,这个良儿偷玉的事件有可能是个冤案。当时贾宝玉还没有搬到大观园,还跟着贾母住,他屋里发生这样的事想必引起了不小轰动,这件事情的经办人大概率就是王熙凤,不然平儿不能这么印象深刻。
按照王熙凤的处理风格,很可能就是体罚,让她在毒热的太阳底下,跪在磁瓦上。茶饭不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就是铁打的,一日也会招了。
按照王熙凤一向毒辣的手段和厉雷风行的办事手段,她手底下肯定出过很多冤案。五儿的事,要不是平儿拦下来,查清了原委,很可能就又会屈打成招,酿成一桩冤案。良儿的事大概率就是这样屈打成招的一桩冤案,这一点良儿的名字就是证据。
红楼梦中善用名字寓意好坏,坠儿有堕落之意思,但良儿这个名字如果不是反讽,怎么看都是褒义,证明良儿是个良人,偷玉的事多半是个冤案。那么良儿偷的玉也是通灵宝玉吗?这一点和甄宝玉送玉一样,不知道是什么玉。
87版红楼梦是基于前八十回文本,又加上很多红学家的见解和推测,给出很多不同于后四十回的结局。但是由于剧集有限,以及很多客观原因,电视剧只匆忙给出贾宝玉丢玉以及凤姐扫雪发现玉的匆忙场景,并没有给出甄宝玉送玉的情节。
癸酉本红楼梦倒是写了这个场景,但是我个人感觉情节有些生硬。癸酉本里说,贾府后期越来越衰落,通灵宝玉就不愿意跟着贾宝玉了,想到甄家富贵就跑到甄宝玉这里了。但是这块玉没有想到的是,甄家比贾家还先败落,甄宝玉这时候早就出家了。于是甄宝玉就把玉又给贾宝玉送回来了。而贾宝玉在看到甄宝玉出家后受到启发也出家了。
我个人感觉这个情节有些生硬,好像硬往“甄宝玉送玉”这个情节上套。那么我们再回归文本,看看这几出戏有哪些内涵。抛开黛玉和元春的事先不说,看伏笔贾府结局和贾宝玉结局的两出戏。
《一捧雪》是关于一个玉杯的故事。莫怀古对裱糊匠汤勤很赏识,但汤勤却对莫怀古的小妾不怀好意,为此他就把莫怀古有一捧雪的事告诉了严嵩父子,最终两人合谋害的莫怀古家破人亡。莫怀古只得抱着玉杯逃跑,而莫怀古的仆人和莫怀古长得非常像,于是就替莫怀古赴死了。而莫怀古最终经过千难万险保住了玉杯,也得以沉冤昭雪。这一件事是伏笔贾家之败。
《仙缘》出自汤显祖的《邯郸梦》,是讲黄粱一梦的故事。这个和贾母后来打醮时点的《南柯梦》异曲同工,都是暗示醉生梦死的富贵温柔乡短暂的就像一场梦一样。而这个故事伏笔甄宝玉送玉。
这两出戏连在一起看,似乎正是把贾家之败和甄宝玉送玉联系起来了。贾家的败落和前面提到的良儿盗玉的事一样,都有冤情。当然贾府肯定有罪有应得之处,但最后的大败落,大厦倾倒肯定有贾雨村等一干小人的陷害。
刘心武先生分析,贾家是因为那个蜡油冻佛手败落的,但是这个蜡油冻佛手也仅仅出现寥寥几笔,线索太少,难以深入分析。但《一捧雪》明确指出贾家确实是因为败在一件古董上,而且还是玉器,那么贾家最终的衰败很可能就是和玉有很大关系。我个人认为就是贾宝玉的那个通灵宝玉。甄宝玉送的也是这块通灵宝玉。
贾家很可能遭奸人陷害败落,而最终的落脚点在贾宝玉的这块通灵宝玉上。而此时甄宝玉就如同《一捧雪》里的莫怀古的仆人一样,因为和贾宝玉长得像,也有这样一块玉,于是替贾宝玉赴死了。贾宝玉得以归根青埂峰下。《仙缘》伏比甄宝玉送玉,其实就是对整部故事的一个大收尾,黄粱一梦,看似真玉来假玉去,实际上是假玉来真玉去。
而前面提到有关良儿盗玉的事,跟贾家之败一样,都有冤情。王熙凤在扫雪的时候发现了玉,很可能就是暗示良儿的冤情昭雪了。但不管冤枉还是不冤枉,终究是被白茫茫一片大雪埋藏了。《仙缘》里伏笔甄宝玉送玉,也是同样的,不管真还是假,繁盛还是衰败,终究是黄粱一梦,醒来都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