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岳池县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的风日美房车营地,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图为8月6日航拍的房车营地。
川报观察记者李天锐李婷
8月6日下午,走进广安市岳池县羊山湖村,一片片绿油油的川芎映入眼帘。“这是佛手、黄精、吴茱萸、川芎……”村民张秀友一边带记者往前走,一边用手比画。以前习惯种菜的羊山湖村村民,现在对中药种类了如指掌——因为,他们换了“饭碗”。
村民的变化,正是岳池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战中,岳池既发挥“药”的优势,又打造4A级旅游景区,多措并举助力贫困村退出。
在中药里面找“甜头”
岳池县以药闻名。脱贫攻坚战以来,羊山湖村干部发现红壤土层厚,富含磷、硒等微量元素,适合种中药材,于是流转土地推广种植中药材,村民因此吃上“中药饭”。
唐宜全是该村最先将“农业饭”换成“中药饭”的村民之一,也最早尝到了这些苦中药里的“甜头”。目前,他管理着多亩地,带动70位村民靠种植中药材致富,其中不少是贫困户。
“别小看这些药材,它们的纯收益是一般粮食的3倍以上。”张秀友说。目前,全村有佛手、黄精、丹参、吴茱萸等13个重点中药材品种2万余亩,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以上。
为帮扶贫困户,当地颇费心思。羊山湖村第一书记罗阳介绍,村里引进9名业主种植中药材,其中,蒋定强建成全国最大吴茱萸种植基地,建有初加工厂,车间务工人员15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名,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
“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中药材种植基地,年租金有多元,我和老伴儿在基地和建筑工地务工,一年总收入近3万元。”该村昔日的贫困户张军海说。
值得一提的是,羊山湖村还依托佛手、黄精、川芎等余亩中药材种植产业,开发出赏药菊、食药膳、爬药山、吼喊泉等特色项目,持续带动贫困村民增收。
川石产业园。
在稻香里面找“陆游”
不仅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助力脱贫,在岳池,还有贫困村因一首诗而改变。
“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南宋诗人陆游在多年前写下的诗歌《岳池农家》,如今成为广安市岳池县郑家村的“点金之笔”。
正如《岳池农家》中写的那样,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挖掘出“花、酒、丝、姑”等元素,因地制宜对景观进行打造,将诗歌中的景致复原。比如“花”,园区打造了千亩桃园;“丝”,园区对一古院落修旧如旧,打造缫丝文化博览馆。时尚的酒店建在稻田里,抬头望星空,耳边听蝉鸣与蛙声。
昔日贫困发生率19%的郑家村,与周边几个村庄一道,变身为一座4A级景区,并不断完善。周边的贫困户,也被优先招聘到景区,从事保洁、保安等工作,过上了新生活。“平时景区里有栽花、除草的活儿,都会优先考虑我们。”家住景区内、昔日贫困户何怀城介绍,他打算把屋子周边打整打整,弄漂亮些,自己和游客看着都舒心。“以前一下雨,穿筒靴都要踩到稀泥巴,很容易摔跤。现在穿布鞋,出去一趟回到家还是干干净净的。”他对村里环境变化很感慨。
村民们有了新的追求。
在郑家村土生土长的72岁村民吴明贵,掰起手指头历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修村道、进行厕所革命、治理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牲畜废弃物、保持村容村貌……”他感慨,传统农村变成旅游景区非常不易。
趁着“旅游”的浪潮,吴明贵开始自主创业,从村民变老板。他在家门口房梁上摆上了“吴家铺子”的招牌,一楼开辟成便民小卖部,生意好时,一天能赚余元。
这股“老年创业精神”,也带动了其他村民,大家跃跃欲试,“一切都准备好了,等着游客多了,日子就会更红火。”吴明贵说。
位于当地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网红稻田酒店。范聪摄
脱贫看变
两位七旬老人的清晨
邓林灵川报观察记者李天锐李婷
岳池县苟角镇石板坡村村民宋光寿和妻子伍德琼今年都70岁了。8月10日,走进他们家,不难发现主人特别爱干净——屋子打扫得很干净,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灶房的柴火排得整整齐齐。
提起这老两口做的一件事,石板坡村第一书记冯鸟东的眼眶有些泛红。“去年11月11日,我到他们家了解情况,发现从村委会到他家,这一路实在太干净。这条路有3米多宽,从家门口到村委会有近1公里长,上下坡垂直落差有10米左右,平时要走10来分钟。村子里也没专门安排人打扫,谁弄得这么干净呢?”冯鸟东当时心里犯嘀咕。
当天,冯鸟东来到两位老人家中,处理好了他们的饮水和住房需求后准备转身离去。出了门,他用余光看到,两个老人默默拿着扫帚出了门,正准备清扫路面,顿时鼻子一酸。在朋友圈里上传了两位老人善良的笑容,他这样写道:“在扶贫路上遇到这样的老人家,是我的幸运。”村民知道此事后,都感动不已。
冬去春又来,之后再经过这条路,常常能看到两个老人扫地的身影。“就当锻炼身体嘛。夏天早点出发,也不热;冬天扫起来,还能出点毛毛汗,多暖和的。”伍德琼露出了爽朗的笑容。每天清晨,两个老人一起沿着公路慢慢扫过去,至少花上半个多小时。“当年这条路可不是这样,全是泥巴路、碎石路,下雨天非常容易滑倒。”宋光寿还记得,当时到村委会办事要绕行4公里左右。“去年秋天路修好了,有了路灯,很方便。我们扫下路,也不算什么。”
宋光寿夫妻在石板坡村住了一辈子,曾是贫困户。年,他俩唯一的儿子因为白血病去世,生前看病用光家中积蓄;如今他们种点蔬菜,其它土地承包出去,村上发展养殖业,每个月都有分红。脱了贫,还是“五保户”,生活没啥可愁的。年,还用国家政策帮扶的3万元和自己积蓄的1万多元,在以前老房子地基上改建了新房。
“我们扫路大半年了,这可不是装样子、做秀。我们就喜欢住的地方干干净净的。现在路通了,日子好了,更要讲究生活质量,活个精气神出来。”伍德琼说。
脱贫门道
天平镇金龟桥村“共享大棚”助增收
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享大棚”发展模式,16个“共享大棚”为70余户村民降低创业门槛,解决资金、技术、销路等难题,村民变身新型职业农民。
新场镇和溪村手工小吃上网卖
用好用活“南宋·和溪”文化商标,开发旅游产品,推动村里雪花酥、红糖小米酥、豆干、腐乳等传统手工名小吃实现线上销售,帮助村民人均年增收元。
黄龙乡樟木桥村贡米增产提质成支柱
做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龙贡米”,把种植核心区从亩扩大到亩,促进贡米增产提质,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并规划打造贡米农业园和生态旅游特色小镇。
酉溪镇寇家坝村千亩果园助脱贫
盘活撂荒地,采取“业主+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成立合作社,发展优质红芯蜜柚亩、柑橘亩,年产优质水果万公斤,村民人均增收元以上。
兴隆镇粑粑店村贫困户入职服务队
动员组织贫困户成立了孤寡老人服务队、留守儿童服务队、重度残疾人服务队等,既为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又为部分贫困户增加一些收入。
伏龙乡蔡家沟村荒山变成“大草原”
引进常年存栏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村集体将余亩荒山荒坡调型后,免费提供给村民种植牧草,不仅让荒山坡变成了“大草原”,村民还可通过卖牧草,户均增收1万余元。
王林范聪川报观察记者何浩源整理
新村新人
“哈密瓜大王”回乡带动村民致富
四川大学在对口帮扶岳池县苟角镇石板坡村过程中,帮该村建起川石产业园,积极引进业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图为石板坡村村民在产业园务工。
川报观察记者李天锐李婷
“今年7月,上半年栽种的哈密瓜销售一空,眼下又要栽种10亩海椒,过两个月就可以上市了。”8月6日上午,在岳池县苟角镇石板坡村,川石产业园现场负责人曾庆兰告诉记者。
“每年我们对种植农产品的时节都有规划,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曾庆兰说,“我们还会将种植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
年,为带动贫困户就业,帮助村民增收,帮扶岳池县的四川大学出资57.4万元,在村里建起川石产业园,引进有较强经营实力的鑫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曾庆兰和丈夫——被称为“哈密瓜大王”的该公司负责人宋玖,都是在外务工多年的石板坡村村民。当年,夫妻俩曾在新疆、四川米易等地经营哈密瓜生意,既是收购大户,又是种植技术能手。如今,他们有一半时间待在家乡,为产业园出力。
“最忙的时候,我们这里有近30人干活,一半是贫困户。”曾庆兰说,产业园就像农业产业永动机,将带动村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