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这些被毁容的文物令人哭笑不得,该怎么
TUhjnbcbe - 2025/3/4 17:24:00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

原创Edan,雪竹果壳

文物修复,听上去古朴而浪漫。时光缝隙在修复师巧夺天工的双手下弥合,文物因此而获得新生。然而,当文物被修得五彩斑斓、金光闪闪时,质疑和鞭笞也随之而来,甚至还衍生出了一个新词——毁容式修复。

最知名的“毁容式修复”可能要数安岳峰门寺的摩崖造像。四川省安岳县是目前我国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当地部分佛像风化严重,有的甚至已经“面目全非”,只剩下时间的刻痕和抽象残缺的美。

四川省安岳峰门寺的摩崖造像,修复前(左),修复后(右)

年,经过微博网友的曝光,峰门寺姹紫嫣红的佛像登上了热搜。当地文保部门发布公告称,佛像是年当地群众自发筹款修复的,经过多年的风化侵蚀,现在的颜色已经不那么艳丽了。安岳县文物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地的信男善女都觉得“大家捐点资上点颜色,便于大家来朝拜”。

广安金凤山水月观音也经历了相似的修复过程。这尊“浓妆艳抹”的水月观音不但被重新上色,还接了一个胳膊。接的右胳膊特别长,右手握成拳头,而真正的水月观音应该是把右胳膊轻轻放在膝盖上面。调查发现,年当地信佛群众自募资金擅自对该造像的残缺部位进行了修补,并涂上了红、蓝、青三色油漆。同时在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擅自新建了部分佛像。

广安金凤山水月观音,修复前(右),修复后(左)

好心办坏事的“修复”屡见不鲜,令人惋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修复才是“对的”呢?果壳与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修复专家,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老师,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深圳美科图像3D打印技术人员,聊了聊文物保护的那些事儿。

“修旧如旧”——什么是“旧”?

民间修复令人哭笑不得,可即便是专家主持的大型修复课题,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年,修复了八年的重庆大足千手观音石刻终于竣工,这尊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年间佛像至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八年的修复成果刚刚呈现在大众眼前就受到了猛烈的抨击——“义乌审美”、“八百多年的历史荡然无存”——修复后的千手观音色彩浓烈,只手金光闪闪,被批评者指责有违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

修复后的大足千手观音

网易新闻

“修旧如旧”,随着文物修复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几乎成为了文物修复行业的“四字真言”。然而,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张珮琛告诉果壳,“修旧如旧”并不是文物修复的唯一标准。

张珮琛老师年就进入了文物修复这一行,是上海博物馆物保护科技中心器物修复研究室的资深文物修复师,主要修复青铜器。张老师说,“修旧如旧”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是一个不尽准确的概念——许多人认为“修旧如旧”就是修得和原来一样,可“原来”指的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旧”,却相当模糊。

根据《大足石刻铭文录》的记载,在过去的八百多年里,大足千手观音至少经历过四次整体的妆金修缮,明代一次,清代三次;上世纪后半又经历了几次局部的小修小补。“那问题就来了,历朝历代都修复过,什么才是它的‘旧’,”张珮琛老师说,每一次的修复都有其历史价值,“是恢复到第一次修复的状态,第二次修复的状态,还是最原始的刚刚生产出来的状态?”

修复前的千手观音造像丨《现代文物修复的思考——以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为例》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主尊千手观音的面部贴了八层金,因为过去每修复一次就会贴一层金,以至于五官部位都垫高了。若是把金箔去掉,观音原本的面貌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另外,因为千手观音常年接受教徒的参拜,表面累积的灰尘和油渍掩盖了彩绘本身的颜色。是维持原状,还是恢复佛像原本的面貌和颜色?

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军教授认为,“修旧如旧”原则至少可以有3种理解:第一,按照传统的对“修旧如旧”的理解,最大程度维持千手观音的历史信息,做到“修旧如现”;第二,恢复南宋建造之初的状态,维持其最巅峰的状态(即其刚被制作完成时那刻的状态),即“修旧如初(新)”;第三,新材料的“作旧”,即通过对所使用的新材料的“作旧”,使之接近原作的“旧”,甚至达到难以区别的程度。比如现在很多历史街区为了恢复明清时期的状况多用这种方法。

三坊七巷(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丨中新网

每一种“修旧如旧”都有所取舍,而取舍往往是艰难而又矛盾的。取什么、舍什么取决于不同的修复师,以及不同的修复理念。

“完美修复”VS“科学修复”

谈及修复理念之前,需要厘清文物修复(restoration)和文物保护(conservation)这两个概念。修复意味着对文物本身的直接干预,是文物保护体系中的最后一步。文物保护的第一步是“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conservation)。根据ICOM(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预防性保护”是指在文物还未开始恶化之前就采取保护措施,控制文物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虫害等等——而不对文物本身进行干预。

“预防性保护”的目的是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让文物延年益寿。再进一步的“养护性保护”是对文物进行轻微的日常养护,“比如说家具的擦拭,或者是建筑物进行除污纳垢等等,”张珮琛老师举例说。

博物馆展品柜中用来监测环境温度与湿度的量表丨testo.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些被毁容的文物令人哭笑不得,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