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空间营造与植物配置
(一)“城市山林”的山体营造与植物配置在城市中营造园林,既能抒发山林之志,又得安全、交通、交游之便,正如陈继儒所云:“士大夫志在五岳,…于是葺园城市,以代卧游。”由于古代交通不够发达,功成名就之后往往年老体衰,便于城市中构筑园林,丘园养素,以实现白居易所倡导的“中隐”思想。终生不仕的吴门画派的鼻祖沈周也说“莫言嘉遁独终南,即此城中住亦甘。”明嘉靖年间,袁祖庚建醉颖堂,题其门楣为“城市山林”便是最好的诠释。城市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人口相对稠密,也较为安全。在农村常有盗寇之虞,连王世贞这样的人物也因“数数虞盗窥,徙而入城。”故而造园也“大抵楼高于山,墙高于楼,不令内外有所骋目,而又严其鐍,无敢闯而入者。”(王世贞《太仓诸园小记》)城市虽为商贾喧嚣之地,但借助小巷逼仄,曲径通幽,如王心一《归田园居记》:“门临委巷,不容旋马,编竹为扉,质任自然。入门不数武,有廊直起,为墙东一径,友人归文休额之也。径尽,北折为秫香楼。”瞿元村的网师园,有意把进园的阔家头巷弄得过分狭窄,使做官人的大轿进不来,弄得时为巡抚大人的陶澍“最所不喜”。究其原缘是要“藏在深闺无人识”,既安全又清静,而入园则别有洞天,亦如当代说园者所谓的“桃花源”。苏州园林内山水空间的营造,常以建筑和假山等围合,形成相对闭合的空间。假山上配以乔木,正如晚明造园家张南垣所主张的:假山上“树取其不雕者,松杉桧栝,杂植成林;石取其易致者,太湖尧峰,随意布置。有林泉之美,无登顿之劳。”其山体主要布局方式有对景布置、角隅布置、侧旁布置、中央布置和周边布置等法。通过掇山后提升高度,再在假山上栽植树木,得以遮蔽视线,分隔空间,构成“城市山林”景观,并形成良好的天际线。如苏州艺圃采用对景布置法,在池南先堆叠假山,抬高地形,形成断崖式的山水景观,然而在断崖和南端高深的围墙间堆土植树,以高大的白皮松、朴树、榔榆等乔木,配以蜡梅、鸡爪槭、*杨、桂花、南迎春等小乔木或灌木,形成山林野趣(图1),以达成“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汪琬《再题姜氏艺圃》)之效果。图1艺圃假山及植物环秀山庄则在园之东北角掇山,如张南垣之“若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形成断崖,内藏洞谷,山后与高墙间则堆以厚土,其上植以高大朴树,幽谷森严,阴翳蔽日,形成高林大壑景象,“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似乎假山之外有重峦叠嶂;同时与园西之楼台相呼应,起到分隔园林空间,遮挡视线的效果。徘徊于主厅“环秀山庄”四面厅前,山水相依,自成曲折,如魏晋之张华所云:“君子有逸志,栖迟于一丘。仰荫高林茂,俯临渌水流。”留园中部山水园之假山采用“主山横者客山侧”的侧旁布置手法,将假山置于水池之西北,与东南之建筑互为对景。水池之北为主山,山势横向而立,山峦起伏,呈远山之势;副山(亦称辅山)则利用水池西面的园西大型土山的局部(陡坡)列于主山之侧,并用西山墙作隔景,以控制其体量,使山势显得挺拔高峻,山岩节理分明,既得近山之质,又具侧峰之势。在两山相交会的犄角之处,用竖向的岩层结构构筑了峡涧,即绘画中所谓的“水口”,作为联系过渡(图2)。图2留园中部假山及水口池北主假山是典型的石包土假山,所以树木能和叠石相结合,身处山林近观,树石相依,树以石坚,石以树华,大树见根不见梢,宛如置身山林间;其而从池南的楼榭中远眺,则假山露脚(池岸叠石)不露顶,大树见梢不见根,美自天成,堪得画理。树种以银杏、南紫薇、榔榆等落叶乔木为主,间杂木瓜、丁香之属,春英夏荫,秋毛冬骨,与池西假山上的香樟、桂花等常绿树种适成时比。陈从周先生认为这类山巅山麓只植大树而虚其根部,俾可欣赏其根部和山石之美的植物造景手法,是师法了倪瓒的清逸之风。池西的常绿树种便隐去了池西假山的最高点,从而突出了池北假山的主景地位。水池南面则在高低错落、造型多变的建筑物间留有形状、尺度富有变化的庭院,并布置竹石花台小品,以与山池相协调。尤其是绿荫轩与明瑟楼之间,用高大的鸡爪槭作过渡与联系,显得既具节奏,又有变化。留园西部景区是以积土大假山为主景而形成的山林景观,漫山枫林,杂以香樟,点级亭台一二,秋时醉红撼枝,层林尽染,与一墙之隔的中部银杏*叶相映成越,互为借景。山南环以曲水,遍植桃、柳,仿晋人武陵桃源,使人有世外之感。园林山水空间的营造还在于空间的开阖,植物配置讲究主次分明,疏朗有序,有空间过渡和开阖,同时也要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林冠或树冠的天际韵律等,如拙*园中部远香堂北的池岛上,杂树成林,蔚然深秀,借乔木而形成起伏多变的天际线(林冠线),从而丰富了园林空间的立体美,同时又遮挡了游人远观的视线,形成了一个由亭台山水组合的闭合空间,闲坐在远香堂内,犹如置身在自然山水之间。而它从东到西依次排列的三个小岛所摹写的正是苏州近郊的太湖名胜之区。《园冶·兴造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尤其是乔木树种的应用,应注意空间的开阖,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于借景,如拙*园之借景北寺塔(图3),寄畅园之借景惠山塔,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图3怡园梅圃在园林中如有较大的空间,则以片植一些既具观赏又有一定食用价值的花果树种,如拙*园之枇杷园、怡园的梅圃(图4)等,亦能成为一园之胜。归有光的曾孙归庄,曾在清顺治十七年()受友人相邀,由昆山坐船到洞庭东山的郑薇令园林中观梅。图4拙*园借景“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临池数株,绿萼,玉叠(蝶),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其一株横偃池中,余酒酣卧其上,顾水中花影人影,狂叫浮白(即满饮一杯),口占(即兴作诗的意思)二绝句,大醉而归寓。”(二)“城市山林”中的水体营造与植物配置水是苏州园林之*,也是园林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给园林中的动植物提供滋养与活力,同时也是园林微小生态系统中的主体。晚明文震亨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水除了本身作为一种园林景观,给人一种宁静致远之感之外,还能通过其他造园要素的水面倒影,自能生成一种淡墨生香之味。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在清代乾隆年间叫花影亭,曾是“曲水镜明花四照”,光华四照的花倒影在如镜的水面中,不但增加了垂直方面的景深,而且宛如一首朦胧的诗歌,一幅水墨的江南。在炎热的夏季,有乔木树林和池塘所形成的流动气流,产生微风,正是古诗所云的“疏林积凉风”。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日炎炎,酷暑难熬,正因为有了阴浓的绿树,有了满架的蔷薇花,有了楼台边的池塘,当微风起时,池水带来了清凉,又送来了满院的花香,楼台的倒影在水里轻轻地摆动,从触觉到嗅觉到视觉,给人一种全身心的清凉。苏州园林中池岸的植物配置,如明代王氏拙*园的芙蓉隈、柳隩、桃花沜等植物景观。文徵明明《王氏拙*园记》:“逾小飞虹而北,循水西行,岸多木芙蓉,曰芙蓉隈。”木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晚秋开花,花大,白或淡红色,一日三变者称醉芙蓉。《长物志》:“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故有“照水芙蓉”之称。“桃花沜在小沧浪东,折南,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桃花花色艳丽而丰富,与柳树一起是构成江南春色的主要景象,即所谓的“桃红柳绿”。现在的苏州园林水池多为叠石岸,常以落叶乔木为骨干,点缀几株,或树冠外倾于池面之上,往往能构成婀娜多姿的优美景象。而叠石其上则多薜荔、络石之类,如留园池北主假山河岸处、网师园云冈假山叠石岸和引静桥周边等,藤萝引翠,堪得得苍古两字;环秀山庄、网师园等叠石水口亦多因薜荔、络石等垂挂而显得水源幽深(图5),池水弥漫。图5环秀山庄假山驳岸处的薜荔有些池岸配置半常绿的云南*馨(南迎春)等披散形灌木,不但能调和水面与岸陆的呼应关系,而且还能遮挡部分不成功的叠石岸,如网师园之樵风径、留园中部水池西南角和清风池馆等叠石岸处。苏州园林中园林中水际的植物配置相对较少,原拙*园水岸多为土坡,所以多植以芦苇,景象自然生动,颇具江南水乡之韵;现仅存荷风四面亭之北岸有芦苇杂以叠石岸(图6)。图6拙*园叠石岸与芦苇苏州园林水池中,水面较大者,均植以荷花,水面较小之池则多植以睡莲。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荷花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荷花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有花中君子之誉,故园林凡有水面者,都植以荷花,如明代王氏拙*园有水花池,现有荷风四面亭;艺圃有度香桥、怡园有藕香榭等。苏州园林中的花厅多为荷花厅,常在厅北置一露台,台前多为荷花池,薄晚荷风生,藕花香习习,自是傍晚纳凉绝佳处。网师园因水池面积相对较小,又仿照虎丘山白莲池(陈从周语),故植以睡莲(图7)。图7网师园彩霞池中的睡莲2庭院空间营造与植物配置
(一)“梧竹幽居”的空间营造与植物配置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室庐”列为第一,其意旨在“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拙*园中有梧竹幽居一景,以梧竹相配,意在招引凤凰;凤凰食则竹米,栖则梧枝;并谐音吴方言“吾足安居”。那么何谓庭院,《广雅·释室》:“院,垣也。”《辞源》:“庭者,堂阶前也;院者,周垣也。”庭院是指建筑或墙等实体围合而成的开敞空间。园林庭院与住宅庭院(天井)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具功能。在明清住宅强调的是封建礼制,而园林则是自我个性的张扬,明清才子佳人相会乃至私定终身的故事都发生在园林中。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个大观园,便能将贾宝玉和一干女孩在一起过着无忧的诗意生活,而大观园外则是一个吃人的混浊世界。怡红园:“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即“怡红快绿”,贾*解释道:“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大观园就是个女儿国,正是宝玉这位“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好居处。潇湘馆:小小的三间房舍,一明二暗,前面粉垣内“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湘妃竹也就是斑竹,伟人有“斑竹一枝千滴泪”之诗咏之,林黛玉也只能是泪尽而亡,还了赤瑕宫神瑛侍者的一段孽债。蘅芜苑:是一所“清凉瓦舍”,贾*说“这所房子无味得很”,四十回写贾母一行顺着云步石梯上岸,“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那房屋也是雪洞一般,只有一个土定瓶,供着几株菊花,连开明的贾母也说:“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的素净,也忌讳。”这也预示着这位雪(薜)中高士脱不了独守空房的命运。这也算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写照了。故而苏州园林中的庭院必有主题,其反应出园主人的修为和偏爱,诸如海棠春坞、听雨轩、小山丛桂轩等,各具寓意。中国的庭院产生极早,东汉画像砖中已有组合式庭院,《南史·陶弘景传》:“﹝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长物志》:“取栝子松(即白皮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之上,不妨对偶。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现拙*园中有听松风处、狮子林有五松园等景。《园冶》云:“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取乎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这样一是在于夏日可以取荫,冬天可以取暖,二是正所谓:“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明王氏拙*园便有怡颜处一景。苏州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多为花厅,朝北者多为荷花厅,其空间在于“开”,便于夏季纳凉;而南向者多为牡丹厅,庭院中多为牡丹花台,牡丹向阳斯盛,其空间在于“阖”,便于冬春起居。怡园藕香榭之南厅为“梅花厅事”,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如按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所言:“以花命名如梅花厅,荷花厅,桂花厅,牡丹厅,芍药厅;若玉兰以房名,藤花以榭名,各从其类。”则可视为桂花厅,每至仲秋,丹桂飘香,叶密千层,金粟万点,更具独特意趣。园居生活在于舒适,苏州人的苏式(舒适)生活,也在于此。园林中不同的庭院有不同的功能,如读书、抚琴、焚香、参禅等。也适宜于不同的节候,宜春则春,宜夏则不宜冬。苏州园林中的庭院有水院与庭院之分,前者一般宜于夏秋,后者或四季皆宜。以拙*园为例,主体建筑为远香堂,其北为主景山水园。其南在清代也就“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之状(现广玉兰为后补,其亦名洋玉兰或美国玉兰,约年在广州首先引入,故名广玉兰)。东为枇杷园、海棠春坞、听雨轩一组庭院,春时海棠花红,外英英数点如深胭脂,“名园对植几经春,露蕊烟稍画不真”(贾岛《海棠》);初夏时节,枇杷果熟,历代诗人多以*金丸作比,如宋祁的“树繁碧绿叶,柯叠*金丸”,令人垂涎;炎夏季节,听雨轩前玲珑馆后有一方山池,池侧臭椿荫浓,更有芭蕉添幽佐静;冬则枇杷晚翠,素华冬馥。西则为小沧浪水院,由听松风处(松风水阁)、小飞虹、得真亭回合的开敞型水院空间,在酷暑中高大的百年榔榆绿荫如伞,与周边的乔灌木、墙壁上的爬山虎,构成了一片清凉世界,水面上飘来的微微凉风,使得暑气顿消。(二)庭院空间的植物配置与画意生成明末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栽花种竹,全凭诗格取裁。”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也讲:“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庭院中的植物配置重姿态,讲究的是能“入画”。苏州园林中的庭院多以粉墙、花窗围合成一个半开敞的空间。在植物配置上常能根据空间之大小选择植物进行造景,如拙*园海棠春坞,在建筑物对面的粉墙下筑以太湖石花池,再点衬一块太湖石山峰,配以丛竹、书带草;粉墙上嵌以书卷状“海棠春隖”,石文映壁,竹影参差,堪拟图画;即使不值海棠花开,也能体会到海棠花红时分,艳丽的花朵使四周围合似山坞状的小庭中充满着春的气息和活力。苏州园林中的庭院有开有阖,如网师的看松读画轩则为一个完全开敞的庭院,轩前用*石构筑成自然式花台,古柏、黑松、白皮松,层次分明,姿态优美,与其下的牡丹、木瓜海棠等在空间层次上相互错落,正所谓“古木风轻宝盖翻,翠光相与映红颜。”它既分隔了庭院空间,丰富了园景构图,又可透过树木花丛看到彩霞池及池岸的景致;尤其是相传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遗物、树龄已有多年的古柏,老根盘结于山岩之间,其主干顶梢虽枯萎,却如同舍利干,姿态清奇古拙;三个侧枝仍显示着极强的生命力,枝叶扶疏,苍翠欲滴,实为一园之胜;陈从周先生曾说:“拙*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而轩前的东南墙角下,则用黑松、红梅配以石笋石,更胜一幅红梅树石图(图8),若值隆冬大雪,红梅破蕊,冲寒欲放。轩东侧的庭院有年树龄的木瓜树,花色淡红,如朝霞滴露,婉娜可爱。果时金瓜满树,芬香袭人。图8网师园松梅小景苏州园林庭院的空间变化多,常能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配置花木,通过漏窗、空窗等,形成一幅幅如诗的花鸟或山水画卷(图9)。图9网师园窗景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开窗莫妙于借景”,对于借景之法自得其三味。他将船舱左右两侧开窗如“便面”(即折扇),行舟于西湖之中,人坐其中,“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即佛塔),云烟竹树,以及来往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即扇面形的空窗)之中,作我天然图画。……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他又作观山虚牖(即空窗),名之为“尺幅画”、“无心画”。如网师园殿春簃匾额有跋云:“庭前隙地数弓,昔之芍药圃也。”其地原为“婪尾春庭”,婪尾春即芍药花,清袁学澜《网师园》诗云:“栏前婪尾花,红紫乱无数。群僚醉锦茵,题壁留新句。”其北窗外天井里栽植有孝顺竹、蜡梅,配以湖石,以花窗收之,宛如一幅水墨竹石小品。留园揖峰轩(石林小院)为开间只有二间半的小屋,其室内北墙上开有三个不同的花窗,窗外逼仄的小院内叠砌着狭长形的花池,其内缀以太湖石小山峰,配经丛竹;坐于小室内,透过窗洞,宛如三幅郑板桥的竹石小品画,无论晴雨寒暑,朝昏夜月,或疏影摇曳,或声敲寒玉,堪得静中生趣之妙。3室内空间营造与植物配置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类型颇多,无论是厅堂楼馆还是斋室轩阁,均留有一定的室内空间配置四季花木,或陈设盆景,或置瓶插花,从而成为一门艺术。法国史学家丹纳在考察了17世纪卢本斯的绘画作品时认为:“这种艺术决不是个别的偶然产物,而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果”,它“证明那一片茂盛的鲜花是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产物。”苏州传统的知识阶层喜欢沉醉于大自然中的那种怡然自得的享受,他们对于花木盆景的沉迷,绝不亚于造园叠山这是苏州人苏式(舒适)诗意生活的时尚,更是发达的江南经济给城市带来了空前繁荣的结果。苏州盆景历史悠久,其源于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苏州盆景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清初沈朝初《忆江南》曰:“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文震亨在《长物志·盆玩》说:“盆玩时尚,以列几案间者为第一,列庭榭中者次之”,尽管他持反论,但将盆景列于室内几案间玩赏是当时时尚所趋。“最古者以天目松为第一,高不过二尺,短不过尺许,其本如臂,其针若簇,结为马远之欹斜诘屈、郭熙之露顶张拳、刘松年之偃亚层迭、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牙可观。又有古梅,苍藓鳞皴,苔须垂满,含花吐叶,历久不败者,亦古。”天目松也就是现在的*山松,在制作盆景时,要以宋元画家马远、郭熙、刘松年、盛懋等不同的绘画风格进行造型。在明代“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省曾《吴风录》)对于盆景在室内空间中的陈设,文震亨认为:小者列于几案,“斋中亦仅可置一、二盆,不可多列”;大者列于庭榭中,“得旧石凳,或古石莲磉为座,乃佳。”对于苏州人而言,习惯于或以花木盆景布置厅堂,园林中的厅堂中,常在狭长形的天然几两侧放置高架花几,以陈设四季花木或盆景。如清代沈复在每年秋季篱东菊绽时,喜摘插瓶,“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到了每年的春节,苏州人喜欢将盆景、插花或丹青墨妙点缀居室,谓之“岁朝清供”,明清士人常喜用梅花、山茶、水仙配以奇石、灵芝等以示岁首迎新之喜气。近人周瘦鹃在《拈花集》中记述:“一九五五年的岁朝清供,我在大除夕准备起来的。以梅兰竹菊四小盆合为一组,供在爱莲堂中央的方桌上。”盆景还是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如明末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记述了他自万历三十七年()到四十四年()这八年间坐船游谈于江南,评骘翰墨,论酒赏花的闲情,观梅赏梅之外,园林主人还常以梅花盆景等相赠,“十日,晴。盛颐玉以小盆梅贻我,露根偃干,疏花数点,极有古态。”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据人统计:《诗经》篇中篇涉及植物有种;《离骚》出现28种,《离骚草木疏》考释了59种植物;《红楼梦》共出现种植物。了解不了植物你就了解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人生活哲学。所以唐相李德裕说:“学诗者多识草木之名,为骚者必尽荪荃之美。”《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才能有所创新创造(图10)。图10苏州博物馆新馆松柏配置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城市生活对于我们普罗大众而言,用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的一句话:“居城市中,当以画幅为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朋友。”以作共勉。免责声明
本文刊于《苏州园林》杂志年第4期,作者:卜复鸣: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苏州专家咨询团成员。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zfjyl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