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善行,而成幸福
先前我们曾经用种子与植物来比喻因果的关系,而每一个果的生起,都包含了「近取因」及「俱生缘」。
幸福是无数善行的累积
什么是近取因?这是指当因的本质慢慢转变成果的本质的阶段,所有本质转变为果本质的因都称为近取因。拿植物来比喻,当我们把橘种种在泥土里,在时间的作用下,慢慢长成橘子树。橘子树会开花,又结出橘子的果实整个过程中,橘种就是橘子的近取因。
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取得了这个因,就等同接近了这个果。
「近取」从字面上的解释,就是靠近取得(近距离取得)。只要获得了因,离得到结果的日子便不远了。
俱生缘的意思是,单靠近取因的因素,种子是没有办法结果的。我们先前曾经说过,所有的因果都需要有无量的因才能感果,而每一个因都必须搭配许多的俱生缘,同时间和其他的助缘辅助,才有办法结果,而所有一切的助缘都称为俱生缘。
「俱生」的意思是必须和近取因同聚,才有办法产生果。
用生活上的例子来比喻,如果前世曾随喜?、赞美别人所做的善业,而且是发自于内心随喜赞美。时间久了,即使随喜赞美的念头过了,那种心念与能力却会衍生成一种「随眠」?的状态,不断对后续的环境、事物,人与各种有形无形的存在产生影响,持续进行。
就拿我来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努力学习、广结善缘,著作与演讲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我,加上前世对他人的随喜赞美产生作用力,所以在这一世也获得了别人的称许,所有助缘加总起来,我的内心很容易产生幸福满(?随喜是顺水推舟,见人行善,身心顺从,心生欢喜赞扬之心,随之修善。
?随眠指心识处于类似睡眠、非现起的状态。)足的感觉。
然而单单只靠旁人的赞美,人的内心是没有办法获得满足感的(当亲人离去、深感悲恸时,别人再怎么赞美也无法令人心生欢喜。他人的赞美在内心悲恸的时候,无法成为幸福的助缘),所以前世随喜赞美他人的意乐,变成随眠状态后,转成一种能力再次起现而得幸福感。这种随眠状态要能够再度被唤醒,需要许多助缘,才能唤醒它的本质,慢慢转换而成内心现有的幸福和满足感。所以可知,真正幸福的感觉其实是来自于善行的开花结果。
事物短暂并非无常,永无止尽也不一定是常
《佛法科学总集》?中曾说到「三缘」,分别是不动缘、无常缘与能力缘,必须符合以上述三点,才能建立因果的规则。什么是不动缘呢?是指并非造物主动了造物意乐所产生的缘。佛家认为一切的果都来自于因,而每一个因都还有无数的前因所造成,不断追溯下去,永无止尽,因此所有的因都不是造物主创造而来的,而是由之前的因缘聚合而成,可以称为不动缘。
什么又是无常缘呢?无常缘的意思是,一切的因缘不能由常性的因所产生。如果一个因它本身的性质不会改变,又具有常性的话,它就不会产生可以被改变的果,所以被称为无常缘。
对于常与无常,每个人的解释不同。有人将常解释成永恒不变,将无常解释成短暂的存在。但就佛家的观点来说,常与无常的分别在于它的本质会不会剎那改变,如果会剎那改变,哪怕即使是永恒,都称为无常。
什么事物是永恒存在,但又可能剎那改变?就像我们意识的续流,无始亦无终,所以它既是永恒存在,但又剎那改变。不过,这部分在不同的派别也有不同的解释。
?《佛法科学总集》(商周出版社),由伟大的上师指示诸格西学者,组成编著小组,集结三藏经典中有关色心诸法科学论述而成。内容除了广说佛法中对于世间诸法之如实观察,亦有助於佛法科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会通交流。
下部?论师认为,在无余涅槃?的状态下,意识的续流会终止。但上部?论师与唯识派中观的论师却持反对观点,他们认为,意识没有逆缘可以终止它的续流,所以意识没有开始也没有止尽,会一直延续下去,永恒存在。
以上是佛教讨论意识的续流到底是否有止尽的不同看法。
但这并不表示,短暂的东西就是无常。例如以桌上的瓶子来说,从空性来讲,瓶子的空性是常,不会剎那改变,但瓶子的空性如同瓶子存在一样短暂,因为必须有瓶子存在,才会有瓶子的空性,如果瓶子不存在的时候,其空性也就跟着消失。所以用佛家的观点来解释常与无常,决定因在于是不是剎那改变,而非永恒或短暂的存在。所以我们也可以解释无常缘并不是因常因而产生,因为一切的因缘都是由无常性质的因缘所产生。
就好比桌子来说吧!桌子是一样家具,不管是什么材质做的,它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朽坏,譬如说十年前买的一张桌子,使用十年之后,与最初相较,巳经有了十年的时间差距。时间的差异是每分每秒时刻都在变化的,今天的桌子和明天的桌子,本质上多了一天的时间,但是十年前的桌子是桌子,十年后的桌子,以桌子的角度来看,本质上也还是桌子,没有差异,也没有老化,所以「是桌子」本身,并不是会剎那转变的事物。
从佛法的观点来说,「是房子」、「是桌子」、「是椅子」、「是柱子」等都是不会改变的,是常法。但是话又说回来,桌子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有人把桌子当成柴火烧掉,「是桌子」的真相也就不存在了。
印度一些外道婆罗门认为,因果是可以由常因所产生的,所以佛陀为了破除这样的说法,提出不动缘、无常缘的论述。至于能力缘的意思是,任何果产生的时候,众多的因当中必须有一个因和它的种类相似,所谓的种类相似是说这个因正在慢慢转变成果的过程当中,从这点去推断因和果的本质是相类的。
?佛教分为四大宗派,分别是毘婆沙宗、与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
?无余涅槃,顾名思义,没有剩余的涅槃。有些论师将「没有剩余」解释为「不剩意识的续流」,有些论师将此解读为「没有剩余苦谛的血肉之躯」。
?上部是指唯识宗与中观宗。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要收成橘子,就必须先要有橘子的种子,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准备苹果的种子,要想生产瓷器,需要先准备瓷土材料;想要制作铁器,必须使用生铁来锻造……在具备基本的材料后,透过助缘,慢慢变化它的本质。而当橘子、苹果、瓷器、铁器都种出或制作完毕时,这种同类性质的因,我们就称为能力缘。
所谓的同类,并不是一定要完全一模一样。一颗苹果的种子和苹果的大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就体积大小的差异来看,这两种事物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相同,但苹果的种子和苹果却是同类的物质,它们的不同,是因为透过时间的转换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一切因缘并非造物主所造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切因缘的起端,并非造物主所创造?」这个问题法称菩萨在《释量论》当中有提到,我稍作说明。
印度婆罗门教中有一派认为,一切因缘的起端都来自于大自在天王?所创造,但这个观点并未被佛教学者所认同,提出反驳的意见:
如果这世界和一切因缘的起源,都是由大自在天王所创造,那么大自在天王是常,他会不会剎那改变?祂的性质是属于会改变或是不会改变?他是具有会改变性质的无常,还是属于没有改变性质的常?
如果大自在天王本质不会改变,且具有常性的话,那就不应该有大自在天王因为动念而创造世界的说法。因为他在之前没有创造世界的时候,没有想要造物的念头,但后来的造物之心是从何而来的?念头的改变,就代表他改变了本不会改变的常性。如果大自在天王是具有改变性质的无常,那么他今天没有想要造物,但明天却动了想要造物的念头,背后一定有什么令他改变念头的因素。如果之前没有任何因缘,大自在天王想造物的念头又从何而来?
?大自在天王即湿婆神,原为印度教神明。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这不也代表了他在动造物念头之前,还有另外一个因缘触动了他动念。由此可知,大自在天王不可能是创造世界的第一人,一定有另外一个因缘在推动他,所以大自在天王不是第一个因。
其次,如果造物主本身没有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那么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但就佛家的观点,一切因果的源头都是会改变的,如果只有创造世界的念头不变,就很难自圆其说了。
一个瓶子也能追溯到无始以来
要想深入了解因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就是要了解「种续」和「质续」。
因果的变化和时间的流动有紧密的关联,过去、现在、未来是依据时间续流而产生,任何会改变的事物都有续流的存在。例如一个刚烧制好的瓶子,如果三天后会被打破,那么这个瓶子就走在时间的轨道当中,也同时在这轨道中刹那做出转变,转变的过程是在时间的续流当中,而这个时间的轨道又可以为种续和质续两种。
这两个名词都是从藏文直译,种续的解释是「属于瓶子种类当下的续流」,简单来说,今天的瓶子或明天的瓶子和后天的瓶子,都是属于瓶子的种续,种续是有始有终,有开始也有结束。但瓶子的质续就没有开始。
以瓶子的物质层面来讲,它是由土所产生的,但我们却不能说土就是瓶子,可是如果依土的质续来看,可追溯这土是属于某个地方所产,而继续追溯下去就会发现,这土是属于某种粒子。
如果再往下追溯下去,可以追溯到这个地球上未生成之前的大爆炸,如果再从大爆炸追索下去,可能还会发现其他真相,因为大爆炸的形成是能量无法负荷而发生,而无法负荷之前,必定有能量不断累积。能量的累积是靠时间和空间堆积而成,所以这代表在此之前已有能量或者粒子的聚合,才能产生大爆炸。
总之,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某一种能量慢慢聚集,都成了今天桌上这个瓶子的一部分。
一切世事没有源头
由此可见,佛家并不认为有第一个因缘的存在。因为以质续来说,任何会改变的物质、能量、原因,在发生之前都还有其他会使之改变的物质、能量或原因存在,也就是说每个会改变的因,在发生改变之前,还有其他使之形成的因。如此追根究柢下去,我们会发现一切世事都没有真正的源头。
假设真的有第一个因缘存在,可以不依赖任何因缘就让它发生改变,那么为什么第二个因却必须依赖其他的因缘才能产生?所以佛说:「无始以来」,总之,正因为没有第一因存在,所以也没有开始的意识,每一个意识都要从它的近取因中产生,父精母血再怎么转变都不可能变成意识的性质。
在咒乘中提到,母血会变成腹中胎儿的皮、血、肉,而父精会转变成腹中胎儿的骨、髓、精,这两者不论如何转变,都不会变成我们的意识,所以意识的存在必须靠着与它类似的因缘存在。但如果意识不是靠父精母血而得,那意识就是从无始以来一直跟随着我们,正因为如此,同类果来自同类因,所以有善因恶果的说法。
由上述可知,当人产生想要帮助别人的善念时,自己的内心就会先获得温暖,但当内心起了想要伤害他人的念头时,加上助缘,同类果一定会对自身产生伤害的力量,所以我们说因果是丝毫不爽的。
很多人对于因果关系的了解是一知半解的,经常误以为因果之间的关系,就像农人耕种一般,种瓜得瓜那么简单,但是就连农夫也知道,种瓜还不一定得瓜呢!关于「种瓜得瓜」和「得瓜种瓜」的差异,在下一品中我将会更详细解说。
在这一品中,我透过说明种续、质续和三缘,以及解释近取因和具生缘的差异,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能对因果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此一来,也才能对真相有更透澈的认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