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是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观音大士的道场。普陀山观音法界选址于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白山景区南面,规划面积亩,总建筑体量约28万平方米。在本项目中,华东总院是观音法界建设的工程代建与设计总包的承担方,而作为总院的艺术设计前沿团队,跨界创意中心荣幸地参与到观音圣坛建筑立面的纹样设计工作中。
雕刻纹饰是宗教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赋予了建筑造型以生动的形象,并融于整体建筑之中,同时通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来体现宗教文化义理。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纹样设计工程,跨界创意中心的两位设计师耗时两年,思考与研究如何基于中国传统纹样并依托普陀本地积淀的传统信仰文化,通过设计展现并突出新时代下观音文化园的独特魅力。
作品几经推敲,成果虽尚未完工,但初形已经显现……
设计缘起:“从花到果的修行之路”
观音纳须弥,圣坛即观音。圣坛外立面整体围绕“毗卢观音建筑造像”展开纹样设计。纹样设计包含整个建筑的外立面及基座内走廊,分为六大板块:大台阶、基座、莲花座、塔身、大背光及毗卢顶。
如果说,观音圣坛项目是一场设计修行,那么观音圣坛装饰纹样的设计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观音圣坛外立面整体装饰纹样的主题为“从花到果的修行之路”——是一个人从开始修行到正觉,再到涅槃,一个开花结果的过程。
在两年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在中国佛教协会、普陀山佛教协会的法师们、总院领导以及建筑师的指导下,围绕设计主题,既表现普陀本山的文化典故的同时,又着重体现观音文化元素,在大量有关佛教及纹样方面的古代书籍及文献资料中进行反复挖掘推敲,结合建筑室内外功能性确立了整体建筑纹样由“基“入“道”,循“道“生“果”的设计理念。
文化的考究,用点滴时间造就
圣坛整体装饰纹样则采用唐宋时期为主的风格来设计,唐宋时期图案纹样不仅精丽柔美,极具张力与生命力,并且壮丽豪迈、意气风发,以此衬托圣坛的庄严神圣感。两名设计师凭借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积累,在每一处建筑立面装饰纹样的设计过程中,搜集大量佛学经典、纹样古籍等资料,在细微设计中体现潜心匠造。从手绘到平面图稿,从效果图到泥雕,经过无数遍的修改优化,才最终在建筑立面上雕琢绘色,力争每一处纹样都能体现出佛教义理与观音文化内涵。两名设计师凭借时间的不断积累,打造出观音圣坛的“外衣”。
一、四十八愿门
圣坛基座柱廊48扇门采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其出自《佛说无量寿经》,即大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所发至四十八种誓愿,又作四十八本愿。阿弥陀佛为观世音菩萨的师傅,采用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来作为门饰接引信众再合适不过了,装饰纹样设计采用接圆式如意莲花纹。佛既是莲,莲既是佛,寓意着圣洁、崇高与吉祥,来体现圣坛的庄严与神圣感。
二维设计图
纹样设计门廊效果图
样板段二、观音法器与佛手
普陀山是观音的道场,观音圣坛又体现观音同体大悲的慈悲襟怀,所以纹样也需贴合主题来突出观音文化。其中,千手观音有42臂,40臂都有法器。考虑到门有四十余扇,设计师便使之一一对应,并在圣坛基座大须弥座采用观音佛手与法器元素进行设计创作。
纹样设计
纹样效果图
纹样泥稿
纹样样板段
三、莲花天窗吊顶
圣坛基座内走廊吊顶设计中心采用莲花天窗,来表现天穹莲花的概念。吊顶边饰纹样形式借鉴敦煌藻井的艺术形式,根据内走廊空间结构,基于敦煌藻井斗四套叠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其中,整体纹样结构以联珠纹进行空间分割,纹样元素采用卷草纹进行装饰、莲花天窗旁采用云纹如意纹衬托,以莲花为中心向外扩散张力,莲花为圆,四周为方,也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
纹样设计
纹样效果图
纹样样板段
复盘思考
设计师考究于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涵义,取契合观音法界的文化元素,巧妙地将其融合到普陀山观音法界观音圣坛的建筑及衍生品的纹样设计中,创造出丰富的视觉体验。纹样设计集宗教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完美表现了当代禅意中的应机方便之道,使信众内观自在,外观世音。对设计师而言,圣坛装饰纹样设计不仅是机遇、挑战,参与佛教建筑设计项目是更是一种福报,一份缘分。中国传统纹样与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经历时间与匠心的淬炼,才能在传承中创新,使建筑蕴含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