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报记者陈美玲丨文并图
一个是柔软如水、温暖如春的“演员”,
一个是深邃如夜、刚毅如铁的“导演”。
他们是琉璃界的最佳CP,
琉璃工房董事长杨惠姗和执行长张毅。
在七宝琉璃工房,
杨惠姗时而有所思,时而有所叹,
虽然她的琉璃作品坚如磐石,
但她的内心细腻如丝。
而一旁的张毅则稳重许多,
要么侧耳听,要么即兴谈,
追古溯今,有理有据又有力。
《金佛手药师琉璃光如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对于他们,
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做琉璃,
都是用心灵在体悟,用生命在创作。
所不同的是,琉璃这部“电影”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且舞春风共从容》中国美术馆收藏
电影琉璃创作不应该有天花板
年之前,
杨惠姗已经拍过部电影,
获得过两次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张毅则是台湾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之一,
导演了女性电影三部曲。
两人在电影《玉卿嫂》中相识,
这也成了琉璃工房最早的渊源。
年轻时的杨惠姗
回忆起12年的从影经历,
杨惠姗只是轻描淡写,
甚至觉得拍电影是为琉璃做铺垫。
“琉璃是另外一种形态的表演。
电影和琉璃相通,两者异曲同工。”
专注创作的杨惠姗
但和纯粹的雕塑比起来,
她更喜欢琉璃的通透明净。
“大多数物体只有外延,无法看到它的内在。
琉璃不同,不仅有外延,还有内涵,
这也赋予创作更多的可能性,
甚至可以做到内外呼应。”
《并蒂圆满》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收藏
卸下影后的光环,
她不停地用双手捏制泥坯、烧制玻璃,
原来那双纤纤玉手变成了结实巧手,
充满了力量和韧劲。
言谈中,她总是带着浅浅的微笑,
犹如一缕柔和的阳光,照进琉璃的内里。
《澄明之悟》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收藏
年作品第一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时,
杨惠姗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第一次发现中国琉璃可以那么美!
或许当初投身琉璃更多的是凭着一腔热情,
但此时,她深刻地感受到,
自己是在做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生生不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琉璃工房的员工都知道,
她的今生大愿是造一尊5米高的琉璃佛像。
但她说,这只是一个目标,最后未必能实现。
不过,创作不应该有天花板,
只有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
才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亘古之敦煌》敦煌研究院收藏
艺术文化不只是为了出人头地
杨惠姗坐在沙发上侃侃而谈,
好似琉璃的“代言人”。
张毅则静静地看着她,
像是正在欣赏作品的“导演”。
《梅迎春喜》秦皇岛玻璃博物馆收藏
现在,杨惠姗的创作逐渐转向了禅学,
引入佛家智慧讲述生命无常。
作为“导演”,张毅认为:
“佛家背后的价值观超越所有的现实关怀,
加上她有着多年的表演积累和生命感悟,
正好促成了她创作方向的一个转变。”
《菩萨行》法国装置艺术博物馆收藏
从选择琉璃开始,
他们就在寻求慈悲与悲悯的表达方式。
在他们手上,
琉璃不仅是一种材质、一种工艺,
还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哲学。
《天地之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张毅理解的“情感”是:
用个人的有限力量“观照”大的历史脉络。
他说,打从拍电影开始,
就在思索关切文化的人可以做点什么?
当发现中国近现代琉璃创作几乎为零时,
他兴奋不已,感觉找到了文化的切入口。
《春之舞》丹麦艾贝尔托夫博物馆收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热盼?
小时候他接受着“好好读书出人头地”的教育。
后来发现,出人头地不一定关心社会和民族。
转而,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