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己亥迎春张大千齐白石hellip
TUhjnbcbe - 2021/1/4 8:02:00
白癜风治疗有效的药物 http://m.39.net/pf/a_4769970.html

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都画过的“岁朝清供图”到底是什么?

胡建君

宋代画家李嵩的《花篮图》可视为“岁朝清供图”这一题材的代表。

“岁朝清供图”可追溯至宋代,是中国画特有的一大主题,应的就是岁末年初之景。这"岁朝",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即新年第一天。"清供"则是中国古代源于佛供的一种文化,不仅成为节日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亦融合了文物鉴赏、插花、装陈等多种传统雅艺。古往今来,很多画家都留下过"岁朝清供图",以鲜花、蔬果、文玩等寓意吉祥、适宜岁朝清供陈设的器物入画,以求新年好运。这样的画或许只是画家笔下的"小品",却给凌冽的寒冬带去和煦明媚的春意,也映出由古至今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近代画家丁辅之的"岁朝清供图"

从宋元开始,"清供图"就是岁末年初画家们应景的题材,近代的创作尤为鼎盛。吴昌硕云,岁朝清供图,即是"岁朝写案头花"。所谓"神仙贵寿多子团员,岁朝清供美意延年"。岁朝清供的画题多与祈福新年、寄愿福寿康宁、衣食无忧有关,给节日平添祥和喜庆的气氛。隆冬风厉,百卉凋残,一画一景,晴窗坐对,眼目增明,乃岁朝乐事。

文人清供的花草蔬果,多取形色殊胜的,一是明艳可人之物,一是清香之品,此外还有文人器玩和吉祥物事,多取谐音的雅意。

清代画家居廉的"岁朝清供图"

岁寒时节,百花飘零,却是蜡梅香绽的日子,蜜意浓香,如岁末的一盏美酒。汪曾祺喜欢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折来插在胆瓶里。我则爱疏枝横斜,几点小花苞的,带着几分醉意和雪意,若即若离。接下来便有暗香疏影的梅花,最有书房气质,可以从隆冬看到繁春,数不尽花影流年。蜡梅和梅花,都可作案头清供,最宜入画,更适合书房的暗夜遐想。

文人清供的花草蔬果,多取形色殊胜的。一是明艳可人之物,用以点染素净的冬景。如南天竺、蜡梅等,清标雅质,疏密错落,玉立亭亭。可折枝插瓶,那一抹温柔的亮色,经冬不凋。盆养者则有美人蕉、水仙等。"冬以四窑方圆盆,种短叶水仙单瓣者佳。又如美人蕉,立以小石,佐以灵芝一颗,须用长方旧盆始称。"皆需细心养护收拾,置之几案,则素艳逼人,一洗人世尘埃。

另一种是清香之品,如香橼、佛手、木瓜、文旦、枇杷等。巧的是,木瓜、香橼、佛手差不多同时季可摘得。那木瓜是蔷薇科的木瓜,也是《诗经》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木瓜,散发着香梨般的清新味道。木瓜与佛手,需要小心供奉。沈三白《浮生六记》曰:"佛手忌醉鼻嗅,嗅者易烂。木瓜忌出汗,汗出,用水洗之。惟香橼无忌。佛手、木瓜亦有供法,不能笔宣。每有人将供妥者随手取嗅,随手置之,即不知供法者也。"可见雅物不可轻慢,清供亦有法度。《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曾写道:"在探春房中,有个紫檀架上,置一大盘子,里面有几个大佛手作为清供。"最好这个盘子是雨过天青色的,或纯净的德化白瓷,方能显出佛手的娇*可人。又据清茶膳房档案记载,将梅花、佛手和松实三味,以干净雪水烹之,名曰"三清茶",形与色相佐相得,想来极有画面感的。

清代画家任伯年的"岁朝清供图"

此外还有吉祥物事作为清供,多取谐音的雅意。有石榴(榴开百子),有桔子、荔枝(大吉大利),柿子、百合及灵芝(百事如意)等,形意俱佳,声情并茂。汉族传统吉祥图案"三多九如",即由蝙蝠或佛手、桃、石榴、九只如意组合构图。以佛手谐音"福",以桃寓意"寿",以石榴暗喻"多子",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寓意。九支如意则谐意"九如",即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皆为祝颂之意。

那些可与花果配伍的金石、书画、古器、盆景等可供赏玩的文雅物品,都可一并作为案头清供,既有品格,又寓寿考之意。古人会玩,《遵生八笺》中描绘了如此的书斋场景:"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斋中永日据席,无事扰心,阅此自乐,逍遥余岁,以终天年。此真受用,清福无虚,高斋者得观此妙。"晴窗坐对,眼目增明,实乃岁朝乐事。张岱《陶庵梦忆》也记录道:"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冬则梧叶落,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如此精心铺陈摆置,本身就是一幅错落连绵的金石书画图卷。甚至一块小小的石头,也能以"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缩景来寄托文人的江湖之思、林泉之意。心意所注,可于一瓶一罐、一花一叶中得见时间的浩渺和宇宙的洪荒,"思之如在隔世"。

清代画家陈书的"岁朝清供图"

我也喜欢收藏古物,尤其是这些文房清供器用,也曾用白描绘之,与陆康先生的篆刻结合,出过一本图文并茂的《岁岁寿》的笔记书,用来作为岁朝的贺礼。也一直喜欢宽大的书案,古语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之义也。"窗明几净,可以随时坐下书画作文,可以任性地铺陈器物,与二三知己一起把玩品赏。董其昌《骨董十三说》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先治幽轩邃室,于风月晴和之际,扫地焚香,烹泉速客,与达人端士谈艺论道,于花月竹柏间盘桓久之。饭余晏坐,别设净几,辅以丹罽,袭以文锦,次第出其所藏,列而玩之。"人与人,人与物,因缘际会,坐对赏玩,可谓人间乐事。日夕相对,手摩心追,器物都带上了人的气韵和光华。《阴翳礼赞》里所说,中国有"手泽"一词,日本人用的是"习臭"一语,指的就是经年累月摩挲把玩,体温传递,体脂沁入,人与物都清润通透了。岁月的清供,更让人事沉淀,真正留在身边的,都是红尘中气息相近者,都有宿缘。

清代画家永瑢的"岁朝清供图"

在清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岁朝图"成为盛行于文人画的题材类型,画家们创作"岁朝图"时应景即兴,以清供之品入画,兼工带写并敷衍成诗。

因缘不可解,如禅机不可参破。清供源于佛供。《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有记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便想及那句"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王羲之曾在会稽山兰亭举行修禊之礼,消灾祈福,洗去冬日尘埃,感知浓浓春意。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山林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祈福仪式渐渐演变为成文人雅聚的经典范式,那些瓶花、茶壶、羽觞也成了岁寒清供摆设的雏形。至唐宋时期,岁寒清供渐渐由功能性转向了装饰性,成为日升月落的家居休闲的日常。宋代人文炳焕,一切器用都趋于精致化,案头清玩被认为是文士风雅的标志之一。宋代苏易简撰《文房四谱》提出"文房四宝"之名称,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又加入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等,皆为文人案头颇具格调的常设器用,也是书画的经典题材。

而不经意间又颇具仪式感的"岁朝清供",更多了雅俗共赏的祈福涵义。"岁朝"指农历正月初一,"岁之朝也"。《后汉书·周磐传》有"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的记载。与之相应,"岁朝图"又称"岁朝清供图",长期以来是宫廷和民间画家热衷于创作的题材,现存此类作品最早见于宋宫廷画家赵昌所绘的"岁朝图",以及一些佚名的折枝花叶、湖石小品等。在清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岁朝图"成为盛行于文人画的题材类型,画家们创作"岁朝图"时应景即兴,以清供之品入画,兼工带写并敷衍成诗。

张大千的"岁朝清供图"

清供题材的创作高峰则在明清时期,佳作迭出,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入眼与入画的清供器物更趋精致化,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瓶史·器具》中,特别对器型做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己亥迎春张大千齐白石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