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穿越岁月长河从远古走来的小小的香囊,飘散着芳香,承载着诗意,更寄托着中华文化的风雅。
01
—
不知何时,空气里便弥漫起了粽叶青青、软糯鲜甜的味道,还有艾叶散发出来的芳香,这种味道,让你知道,又一个端午节来到了。
每到这个时候,除了吃粽子,我们还会想起端午过节插艾草、佩香囊的习俗,是这些传统的符号串起了我们文化的乡愁,它让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对故土、对祖国深深地留恋,唯有文化,才是凝聚一个民族最牢固的纽带。
据说,香囊的制作与佩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古人从很早时候起就有了佩戴香囊的传统。
每一个香囊、每一针缝制、每一次佩戴,都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记忆,更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这种习俗,给了节日纯正的仪式感,也慰藉着许多人悠长的记忆。它让我们能够循着历史的脉络,找寻曾经丰盈的岁月,回望彼时风雅,和那些湮没于时光深处遥远的往事。
中国古人认为,五月端午时节,大自然中的五*便开始孽生,这五*分别是:蜈蚣、壁虎、蟾蜍、蝎子和*蛇,它们常常会伤害到人们,于是便采摘艾叶做成香囊,用以祛*辟邪。制作香囊的艾草,在古文化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普通的野草,更借由端午,上升为了某种文化的载体。艾草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这种草不仅味道好闻,还具有净化空气,芳香通窍的作用,夏天的时候,可以采来悬挂门楣,或者晒干、煮水后泡脚驱寒,还可以制作成艾灸温暖身体,治疗顽固的胃病和肩颈部疼痛。除了味道芳香,还有一个作用,便是祛蚊虫。每到端午时节,五颜六色、精致悦目的香囊便上市了,它们被悬挂于门楣或者床头,也可以佩戴于腰间或是用作包饰,大人们把它用五色线穿起来赠于孩子,既是一种美丽的饰物,也是一份美好的寄托。02
—
说到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就不得不说说宋朝。这个朝代,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只有年,但它留下的旖旎光影千年之后却依然令人流连。宋朝除了是一个中国经济、文化的繁盛时代,更是一个无限风雅的朝代,那时候的人们由于经济发达,对生活品质也更加地讲究。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便可以窥见宋时的繁华与风雅。一幅《清明上河图》,并不仅仅是指代一个季节的清明,更是一个王朝的清明,除了在*事方面的薄弱之外,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经济的高度发达催生了文化的灿烂,它独有的宋词达到了中国诗歌文化的巅峰,晓风残月的婉约、大江东去的豪迈,中华文明在此展开了一幅旖旎的画卷。据记载,宋人过端午节的时候,非常的热闹与讲究。每当端午前后,街市上便氤氲起了过节的氛围,人们期待划龙舟的兴奋、采摘艾草制作香囊的忙碌、香喷喷的各类粽子都齐刷刷地等待着上市、宫廷里的御厨们更是挖空了心思,推出了色香味俱全的糕点,就连森严的宫闱深处,宫女们也都绣制起了缀满心事的香囊。宫女们的巧手,在这个时候都在悄悄地展开了竞赛,看谁的手艺更超群,这些寄托着美好与祥瑞的香囊,一针一线里也深藏着女孩子们婉转的心事。一入宫门深似海。深宫岁月,有烈火烹油的盛宠,就有寂寞无望的等待。“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红叶题诗也不是每一个宫女都能等到的圆满结局。五彩的香囊,被宫女们细心地缝制,她们彩线细细绣香囊,又何尝不是在绣着竹马青梅的往事?小小香囊,青青艾草,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悠长,也流转着一个个婉转深沉的故事。香囊这种风雅的手工,也常常可在诗词歌赋里找到它们的身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以一阙《青玉案.元夕》点亮了一个灯火阑珊的午夜,也眷写了中国最经典的情诗:《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的暗香,应该就是古代女子佩戴的香囊。可见,香囊佩戴之历史多么的深入人心。香囊的主要原料是雄*、艾叶、菖蒲,人们把这些材料研磨成粉,用布包裹,挂在胸前,用以驱蚊虫,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传统,也间接地成了人们之间表情达意,寄托美好的载体。
《定情诗》
[魏晋].繁钦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用什么表达我的真诚呢?戴在我耳上的一对明珠。用什么表达我的情意呢?系在我肘后的香囊。“览香囊无语,谩流泪、湿红纱。记恋恋成欢,匆匆解佩,不忍忘他。”
词人看着腰间的香囊不知道说什么,只能默默流泪湿透了衣纱。他想起了相恋时的愉快时光,匆忙的把香囊解下来,却不忍心看,因为害怕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穿越岁月长河从远古走来的小小的香囊,飘散着芳香,承载着诗意,更寄托着中华文化的风雅。03
—
前几天,忍不住对端午节佩戴香囊的诱惑,便从店铺里购买了一些手工制作的香囊。
这几只花花绿绿、精致可人的香囊,令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浓郁的艾草味道扑鼻而来,让人似乎望到原野的清香。
每一枚香囊都是纯手工缝制,内装香草药末、外用丝绸包裹,五色丝线把它们弦扣成索,玲珑有致,古朴典雅。特别喜欢艾草的味道,儿时记忆里,它们常常在端午节被采摘插在门头,以驱邪,香囊则常常被悬挂于床头驱蚊,或是被妈妈系在包包上,走起路来,款款生香。小时候,还没有购买香水的能力,这小小的香囊,便带着原野的芳香,权做了香水,现在想来似乎还能嗅到那种特殊的味道,那是艾草的味道,也是时光的味道。插艾草、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它们和划龙舟、吃粽子一起渐渐成了端午的内容与标签,代代相传。
无论科技发展是多么迅猛,那些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纯正的手工艺术,依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那是文化的传承,也是记忆里最温柔、深情的载体。END如果喜欢请点在看
如有共鸣欢迎分享
作者简介
王玉,年出版散文集《玉与君说》;年参与巴西文化部“从里约到欣古旅行纪实”的写作,以中葡双语在巴西出版《从里约到欣古--旅行纪实》,该书是第一部以中文写成的深入巴西腹地的旅游文学著作。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