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语:岁朝清供,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相传有一年新年,正值寒冬,宋徽宗走到御花园。举目四望,百花凋零,让人好不颓丧。福至心灵,宋徽宗突然想到:不如将花草画出来,寓意春天将至,又可增添节日之喜庆?于是,笔墨一挥,以朱砂、白粉、胭脂等勾勒出梅花、水仙、山茶、常春花及湖石。挂上一看,画如春阳,寒室生暖。图|夷山窑?从此,人们每到新春之际,要在桌前置上一方岁朝清供,同时开新笔,画一幅《岁朝清供图》。“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岁朝清供,是岁寒的清欢,更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图|夷山窑?在古人心中,正月初一乃一日之朝,一月之朝,一年之朝。三朝归一,是旧与新的交界,之前是寒冬,跨过是新春。老舍先生曾回忆儿时,老北京人会从腊八开始铺年货,买水仙。对他们来说,没有水仙不算过年。图|清可老师?旧时的人们,会在除夕之夜巡游花市直至凌晨,“不吝解囊,买些心爱的花草回去,作为岁朝清供。”清朝的天子,则在这天画《岁朝清供图》。乾隆皇帝喜欢在养心殿,眼前摆着心爱的“金瓯永固杯”,画下宝瓶、梅花、水仙、牡丹、柿子等等。即使寒冬瑟瑟,但眼前有花,笔下有春,心儿也不觉得冷了。图1|清可老师?图2|沐心茶室?岁朝清供,一半寒冬,一半新春。一半是我们身处寒冬,一半是我们对春的向往。一半是冬有冬有清意,一半是春有春的生机,皆汇于这案前桌上。苦寒之后,必有春暖花开,愿你期待不改,总有生机盎然。图|沐心茶室?清供,原是供奉于佛前的插花。后来,各色时令花果,奇石文玩,皆可陈列于案头观赏。只要契合当下时节、心意的表达。岁朝清供,重在一个好意头。它构成一方小景,如一幅静默的画,传达着主人对新年的祝愿,丰俭由人,雅俗共赏。最常见的是,是将山茶、梅花等新春之花,插于花瓶中,寓意着新春平安。梅竹插瓶,则是梅开五福,竹报平安。果盘上盛放几只佛手,寓意“福在眼前”。它既可以有如意、灵芝等贵物,亦有白菜、柿子、桔子等日常蔬果。双柿加灵芝,喻“事事如意”。白菜,取“百财”之意。年桔与松柏,便是“百事大吉”。甚至,旧时贫穷人家,买不起水仙,也可以把大萝卜挖空了,种上青蒜。碧绿与嫩红,也是一派喜气洋洋。岁朝清供,一半雅趣,一半俗乐。雅趣,因为它是中国人的“文字游戏”,以谐音赋予深情。俗乐,“平安如意”“富贵吉祥”,最俗气的话,最真实的愿望,不俗哪能叫过年?作家周瘦鹃,每年都会做岁朝清供。抗日战争时,他被迫避居皖南山村。正逢春节,他跑到山里挖了一棵稚松、一株小竹,向邻居借了一株绿萼梅,找了一只长方形的紫砂浅盆,合栽成一盆,结成了岁寒三友。即使境遇困顿,也不忘记给自己一个年的仪式感。有人说,清供是中国人寄情山水的方寸之地。但我觉得,岁朝清供,是岁月里的清欢之美,一半烟火,一半风雅。它一期一会,只出现在岁末的清寒里,盛放着我们对山河草木的喜爱,对春日新年的期盼。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为温饱奔波,为生计忙碌,但因为有了清供,在那一刻的莳弄花草,摆弄长物中,千篇一律的日子,有了刹那的精致与美好。一半烟火是人生,一半风雅是心境。图1.2|清可老师?你喜欢的花草,你心爱的长物,是因为你的注视与对待,它们才显得如此珍贵和不凡。这一份郑重其事,是对日子流转的郑重,更是珍重待春风,珍重待自己。图|清可老师?汪曾祺写过一段话: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真是“岁朝清供”!遥想那个画面,山中、旧家、梅花,是一个朴素却美好的年。图|清可老师?今年春节,无论回不回家,愿你好好过年,即使朴素,也要美好。不如也插枝心爱的花儿来过年,悦物悦己,心生欢喜。图|清可老师?参考文献:《岁朝清供图:清供无尘岁朝春》.艺术品鉴.·致亲爱的物道家人们·如果今年不能够回家过年但愿去年所有的遗憾是为新年的惊喜做铺垫点开下方视频卡片和之华聊聊,你心中的年味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年底扫除靠它一喷,1小时干完3天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物道生活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