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汪曾祺《岁朝清供》
又一年新春将临,辞旧迎新的日子里,
古人今人都有共同的情怀。
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念,
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
也是“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欢笑拜新年”的喜悦。文人的岁朝清供——赏梅
梅花总是和年连在一起的。梅花开了,年也就近了。
古人以正月初一为岁之朝,这一天案头必定要有花果,称作“岁朝清供”,以求来年红红火火、衣食无忧,寒冬时节也沾些春意。
人们对辞旧迎新的期望,在心理都是一样,并没有贫富之别。过去,许多家境贫寒的人家过年时,没有水仙、梅花、佛手之类的清赏雅物,但对“岁朝清供”,也有自己的土办法。
有的人家用瓦盆种上几株石蒜充当水仙;有的用大萝卜,将外形削成方型,中间挖空,插上几根大蒜;也有的用红萝卜,留绿叶,洗净吊挂窗棂上,上绿下红,别有一番情趣。
至于家境稍好的清雅雅之人,多以花为伴,此时梅花便常得偏爱。明人文震亨《长物志》有言:“绿萼更胜,红梅差俗;更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极奇。”
宋代张功甫的《梅品》中,有句话很值得玩味,说的是“梅花为天下神奇,而诗人尤所酷好”。其著有《南湖集》,杨万里为此书作的序。杨万里擅赏梅吟梅,张功甫善品梅种梅,南宋兴盛的梅花文化多半是二人之功。
淳熙年间,张功甫得到一处荒废的园圃,有梅数棵,田十亩。他将古梅移种成列,又移植了红梅余株,遂在园中建筑房屋数间,东植千叶缃,西植红梅绿萼,之后又命人开凿曲涧环绕梅林,赏梅时还可以坐小舟往来,风雅之极。
梅花乃花中君子,品性高洁。赏梅有赏梅的讲究。如果说赏牡丹芍药要有富贵做派,赏梅就要有名士的风雅做派。
张功甫认为,与赏梅相称的景色,应当是澹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与梅花相伴的鸟兽,应该有珍禽,有孤鹤;梅树周边,应有清溪、小桥、松竹;赏梅的人,应当是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
古人有折梅相送的传统。晋人《西洲曲》诗云: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宋人司马光《梅花》诗云:“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清人王士禛《小重山》诗云:“春江花月里,不曾愁。折梅何日下西洲。”平平淡淡的文字中足见真情。
“梅妻鹤子”——北宋林逋
谈到梅花,不得不提及一位世外高蹈的名士,那就是北宋的隐逸之士林逋。在现世中有着“洁癖”的林逋先生以“梅妻鹤子”而名扬天下,梅花在其心中的地位一望而知。他的诗篇历久弥香,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两句,堪称咏梅诗中的绝唱,甚至影响千余年后的今天。
林逋本是北宋年间钱塘人士,死后被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后世皆称“和靖先生”。
林逋自幼沦为孤儿,从小好学,性情恬淡,视富贵名利如浮云。年纪渐长,他浪迹于江淮一带,后归隐杭州,结庐孤山,与湖光山色为伴,相传20余年不涉足城市。后来,林逋以名闻于上,宋真宗屡赐粟帛,并诏告州县官员对其多加照应。
林逋一生未娶,也无一儿半女,只将梅作妻,鹤当子,后人附会其“梅妻鹤子”。
他还在孤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余株梅树,不惟暗香浮动,沁人心脾,酝成一片香雪海,而且一日取一树之值为用,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林逋的爱梅赏梅,不仅得风气之先,更重要的是,他是以隐士的心志情趣出发去加以感觉。
他所写梅花都是湖山孤隐的背景里,多为柴荆、竹丛里的孤株独枝,这样文人种梅赏梅,竟然有了一股耕读况味。所以因为林逋,后人又把植梅看成是陶冶情操之举,或与陶潜相似的归田守志之行。
辛弃疾更直接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体验古人的梅花料理——梅花馔
梅花不仅圣洁美丽,还可以入菜,这本《另类宋元:用食物解析历史》就收录了众多古代文青的梅花食谱。
梅花汤饼
先将白梅与檀香末浸泡在水中,而后和面擀成馄饨皮,每片用一个梅花式样的铁质模具凿出形状,接着入汤锅内烧煮,等熟透之后再捞起倒入备用的鸡汤中。碗中的香味随着徐徐升腾的热气沁入鼻尖,未几,四下檀香袅绕,梅香清远。汤内静卧着两百余朵“白梅花”,姿态万千,色泽清雅,令人心醉神迷。檀香可开胃止痛、镇定安神、行气温中。此物尤受佛教界的推崇,据说以檀香水抹身,一切烦恼俱消;白梅花能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辟*生肌。因此,这道梅花汤饼既可充饥,也有食疗之效,更是一种文化与美学享受。南宋留玉堂有这样两句诗描绘这道梅花汤饼:“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蜜渍梅花
取白梅肉少许浸泡在雪水中,随后与梅花一起入坛中酝酿,享用前先在室外放置一宿,继而用蜜渍之,下酒极佳。相较于敲雪煎茶,两者各有千秋。杨万里曾用以下诗句道出了蜜渍梅花的不俗:
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
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
梅花粥
先扫取飘落的梅花清洗干净备用,然后用雪水煮白粥,等熟透以后,撒入花瓣同煮。
杨万里诗云:“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自古,梅花与雪水可谓珠联璧合,宋人用梅花与雪水煮粥,后世则取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及,脾睨一切、冷傲非凡的妙玉好以梅花上的雪水煮茶。妙玉珍藏着一瓮雪水,这瓮雪水源自姑苏玄墓山蟠香寺一带的梅林。五年来,她虽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却从未将这一瓮雪水舍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