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省佛通衢rdquo,历
TUhjnbcbe - 2021/6/29 0:27:00

位于广州荔湾区石围塘秀水的通福桥,又称五眼桥,修建于明朝,是省佛通衢第一桥。

“省佛通衢”是历史上第一条贯通广佛的陆路,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并且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此路不仅是广佛之间一条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更是佛山人心目中的精神大道。


  在水网密织的广佛地区,省佛通衢沿途经过数条河涌水道,古桥便成为这条古道上的重要枢纽,沿途的茶亭是人们休憩的驿站。今天广佛地区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省佛通衢已因拆除或扩建而面目全非,沿途的驿站茶亭也难觅其踪,只有广州石围塘通福桥、盐步河东三眼桥和溪头一眼桥仍屹立如初,可以说这些桥是“佛山古建·岭南记忆”的重要见证。

传承:秀水连通五眼桥


  提起省佛通衢,不得不提五眼桥。五眼桥即通福桥,横跨秀水河。古时广州南海以秀水河为界,佛山南海人经省佛通衢进省城,必经此桥。于是,我们探访的首站,便是五眼桥。


  五眼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芳村石围塘秀水。我们经广佛路走芳村大道,再穿过广州藤厂旁边的一条麻石古巷,沿河边很容易就找到了它。


  这是一座五孔石拱桥,桥长44.6米,宽2.9米,红砂岩桥身,花岗岩(俗称麻石)铺就桥面和护栏。不过,所谓护栏,只不过是高出桥面十多厘米的麻石石条。桥的左右两边,都刻着“通福桥”三个大字。因广东人称孔为眼,故又称五眼桥。


  五眼桥仅约三五十米开外处,便是广三铁路路过的地方。据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佛山人花两角钱搭火车去石围塘,为的就是能在火车上一睹五眼桥的风采。


  为何老佛山对五眼桥情有独钟?这其中还有段古。据悉,该桥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年)南海县户部尚书李待问捐资修建,是“广佛大道第一桥”。桥落成之日,李待问站在桥头,雅兴大发,出了一句上联:“桥眼五通连水秀”。此句看似平凡,妙在能够倒读成“秀水连通五眼桥”。“秀水”是地名,据说直到现在,还未有人对出下联。而人们为纪念李待问,也习惯称五眼桥为“李公桥”。


  捐建五眼桥、捐修通济桥、斥资大修祖庙灵应祠、创建文昌书院……在老一辈佛山人心目中,李待问是个大慈善家。只不过,如今的年轻人,对李待问知之者甚少。


  对于李待问捐建五眼桥一事,清朝康熙三十年(年)《南海县志》刻本卷二建置志桥梁一目载:“李公桥在厚水村,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卷一十一载:“李待问,字葵如,登万历甲辰进士”,并评价:“待问为人忠孝、廉恪、敏毅、乐捐”。


  如今,秀水河西早已划归广州市荔湾区管辖。河西的村民、60多岁的吴阿姨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里还属南海管辖。以前河岸上商铺林立,近年在广州一河两岸改造中,才被陆续拆掉。而广佛路、广佛高速、广佛新干线、广佛地铁等来往广佛的线路颇多,五眼桥已失去省佛通衢的作用,曾经车水马龙的五眼桥,如今虽然坚固如初,但多少有些荒寂,只是静静地矗立在秀水河上,只偶尔能看到村民和慕名而去的游客由此经过。

五眼桥附近的民居小巷内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板石路。

省佛通衢盐步段示意图。

重走:麻石古道今难觅


  五眼桥是省佛通衢上的第一大桥。穿过五眼桥,旧时的省佛通衢是沿着怎样的路线通往佛山的?在五眼桥西,我们并没有找到这条古道的蛛丝马迹。


  老佛山伍兆滔曾从事了40多年交通运输工作,如今已70多岁。我们向他问起省佛通衢,他却表示并不知道这条老路。


  在广三铁路边悠闲休憩的*岐居民告诉我们,这条古道是麻石铺就,如今基本被拆除或者被扩建成了水泥路。“你们到市场(五眼桥肉菜市场)找老人问问,或许可以找到这条麻石路。”好心的居民如是说。然而,当我们走进市场询问多人,却被告知如今已没有这样的麻石路。


  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盐步通”胡润洲。胡润洲今年已经77岁,年刚到佛山工作时,曾走过省佛通衢。年,他参与编写《南海盐步街道志》,是该志书的主编。为了写好省佛通衢这段历史,当年他骑着单车,拿着一位老村民保留下来的旧地图,从盐步溪头村出发,沿着过往的痕迹,一路采访百余名老村民后,最终才将省佛通衢的路线确定下来。


  胡润洲说,省佛通衢东起广州秀水墟,经亨漖村到广济桥,再经盐步河东三眼桥,行经四孖山(医院),穿过盐步直街,到达盐步河西烟浒桥,随后经过霍边村等村庄后,穿过溪头村,到达大沥仇边村,最后经叠滘、文昌沙,到达佛山古镇。这段路大约20公里,走完全程,大概需要5个钟。


  随后,我们随胡润洲老人从盐步河东三眼桥出发,西至溪头一眼桥,驱车重走了省佛通衢盐步段。不同于想象中的大道,这条古道没有广佛路那样平坦宽阔。“省佛通衢是2米宽的麻石古道,这条路横穿盐步,道路的便利带来了盐步的繁华。当年盐步墟与九江墟是南海最大的两个墟市,商铺贸易相当繁华。”在盐步直街,胡润洲老人述说当年繁华。只不过,重走古道,昔日的麻石路早已不见踪影,扩建后的老路弯弯曲曲地穿村过岗,大约只能容下两车相向而过。“年6月,我为了编写盐步志,在河东三眼桥以东还发现了一段多米长的古道,不过半年后,这条古道就被拆了。”站在三眼桥边,胡润洲指着不远处的批发市场,略感痛心地说。

位于盐步溪头村的一眼桥是省佛通衢上存留的三座古桥之一,年10月被列为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该桥由红砂石和麻石搭建,历经几百年风雨仍岿然屹立。

位于盐步河东的三眼桥被列为南海文物,如今被夹在穗盐路中间,几近荒废。

盐步河东三眼桥车站附近一段省佛通衢旧路(摄影年),现在这条路已经变成批发市场。

讲古:李公留名百世芳


  旧时,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纵横交错、大小河涌星罗密布,走水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在明代末年以前,广州与佛山之间的交通一直以水路为主。那么在明朝末年,为何会大动干戈地修建这样一条陆路交通呢?


  在佛山民间,流传着明代尚书李待问为嫁女儿到广州而修建此路的说法。胡润洲对此并不认可。他说:“李待问是有个女儿嫁到广州,而他也参与过修筑省佛通衢。但这并不是代表是他为了嫁女儿而修此路。”


  而在《熊文灿修广州城西度海陆路碑记》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大通(堡)而上,贼劫御人无昼夜,乡民议筑濒海陆路便往来”、“时苦水寇,乃辟陆路百里”。于是,在明崇祯七年,两广总督熊文灿“檄南海间属廉能、分堡界宣力,而度之经画,则倚重乡绅尚书李公(待问)、尚书郎庞公(景忠)特董其昌。”


  由此可见,修筑广佛之间陆路的原因是“贼劫”、“水寇”等水盗猖獗、频繁伤及民众的形势所迫。而这条陆路期初并不叫“省佛通衢”,而是“广州城西度海陆路”,是“由城西渡海南岸,经盐步、佛山、*鼎、西樵、九江诸乡,落通顺德、新会、三水、香山诸邑”的,全场共百里路。“省佛通衢”是由“广州城西度海陆路”发展而来,并且只是“广州城西度海陆路”中广州至佛山这一段路。


  由于李待问曾捐建五眼桥,同时又参与修筑省佛通衢,在以后几百年中,当年故事被人误传,虽说有些牵强,但也从侧面可得知,这条路与李待问关系莫大,李公大名流芳百世。

五眼桥又名通福桥,相传为佛山李待问主持修建。

传承:多少亭桥烟雨中


  省佛通衢修通后,便利的陆路交通不仅造就了沿途的繁荣,也成为佛山人精神上的康庄大道。在此后的几百年风雨中,承载了太多佛山人的梦想。


  省佛通衢修通后,佛山地区的秀才要进省城考试,一定要经五眼桥。中举后会骑着高头大马或者坐八人大轿返乡。因此,“直到今天,谁家的孩子要考中考、高考,老人家都会带着来走一走五眼桥,祈求考个好成绩。”五眼桥西的村民吴阿姨告诉记者。


  在水网密织的广佛地区,省佛通衢沿途经过数条河涌水道。据《熊文灿修广州城西度海陆路碑记》记载,“沟浍津途可堙者,路之,不可堙者桥之,不可桥则舟之,桥凡十六座,横渡凡八。”可见,初建成的省佛通衢共有16座桥和8个渡口。而在此后的余年间,古道不仅几经修建,沿途还建了茶亭,供来往的行人纳凉休憩和免费提供茶水之用。


  “其中,樾荫亭、挹爽亭、三眼桥茶亭等颇为知名,亭上还刻有不少名人诗句。”胡润洲说。


  樾荫亭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年)。亭名额石由光绪庚辰科进士崔永安书,亭的东面两石柱阴刻两副对联,正面一联是盐步虎榜人王绍薪在13岁时题写:“不废半文钱过客莫嫌茶味淡,且停双脚履劝君休说路途长。”侧面一联为“容我乘凉四面风来三面受,怜他赶路一头日出两头忙。”


  而乡绅捐建的这一薪火得以传承。据《南海盐步镇志》记载,樾荫亭由学正村人*普君独力捐建,并且暑月施茶;三眼桥茶亭则由新桂乡梁允章、梁祝石、梁业修、梁诚国、梁正廷、梁浩廷6人捐资建造。


  如今,省佛通衢的16座桥剩广州石围塘通福桥、盐步河东三眼桥和溪头一眼桥仍基本保持原貌,屹立如初,其他桥或早已填埋,或已被改建成钢筋水泥桥。在众多茶亭中,也仅存一座挹爽亭,且已颇为残破。我们只能从前人整理出来的诗文、拓片中,缅怀曾经的广佛第一阳关大道。

省佛通衢途径众多河涌,当年这里需要摆渡过河。

樾荫亭是省佛通衢上的一个知名茶亭,亭名额石由光绪庚辰科进士崔永安书。

*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省佛通衢rdquo,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