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件,雅玩雕刻:
寿山石手把件因其都是在玩家手上玩的,因此也称寿山手玩石,什么叫“寿山手玩石”?如果要给它下个定义的话,我以为可这样说:凡是意趣生动、质地细腻、体量小巧,适宜于拿在手上观赏、摆弄、把玩的寿山石,便可称之为“寿山手玩石”。
于
——人物介绍——林仁峰
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峨嵋村,拜徐光兴为师,后经徐玮悉心指导。擅长花蓝、海底、文玩,现为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员。
说起林仁峰老师,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佛手”。不管是印纽,手把件,挂饰等等,其佛手的造型别有韵味,让人印象深刻!
佛手又名佛手柑,乃是香橼中形状特别的一种,清代的《广东通志》云:“佛手,香橼之类。”《花木小志》中记载:“此果来自西域。其形状似手,人多以佛手呼之。宇内惟福建、山东两省栽种得宜”。弗利尔-塞克勒美术馆收藏的一册晚明八大山人册页中,即有一帧所画为一颗饱满的佛手,逸笔草草,正是文人笔墨趣味。而另一幅清代《佛手图》,描绘的却是佛手点缀枝头的景象,《北野抱瓮录》形容“星毬月魄,磊落满枝”,所言不虚。
因佛手香味芬洌而不沾脂粉之俗,且存放长久,又谐音“福寿”,寓意吉祥,特别为文人所爱,时常供于书房之中,品其幽香。《红楼梦》中描写探春书房陈设时,便写道:“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玲珑大佛手。”这种以大承盘盛放十数枚佛手的做法,明清之际颇时兴,不仅小说中有载,也时常见诸书画之中,清代人物画家冷枚的《春阁倦读图》、雍正十二美人图中的《对镜美人》、清代张经的《岁朝图轴》等,都绘制这样的承盘佛手,或做主景或为陪衬,俱是清雅。
不过佛手多产于秋季,春夏往往无时鲜佛手,艺人们便以佛手为题材,或雕刻或描绘,以供清玩,前文的寿山石佛手钮方章就是一例,而故宫中还收藏有一件明代竹刻大家朱小松的竹根制佛手,取法自然,穷通造化,它几乎是当时以及后来佛手象生雕刻的滥觞,包括同样收藏于故宫的清代*玉佛手花插,以及当代的寿山石佛手雕刻摆件。
——作品赏析——
(以下图片均为林仁峰老师所作)
《佛手瓜手把件》
佛手是一常见的雕刻题材,其取形自一同名药果,经过艺术加工后用于寿山石雕刻上,因此这里的枝干部位的雕法亦是以写意的方式表现。精雕佛手胜似手,造型柔美意吉祥,品相丰满呼欲出,怀瑾握瑜满堂香,殊为难觅之物。
《佛手瓜摆件》
佛手的外围弧线讲究的是圆润,只有圆才能涵盖宇宙一切的万相,也符合把玩的要求,把石质的优点发挥到最大。要有一个好的外围弧线,必须心中有千壑,决定了原石的大致方向,再加精湛的功力,一气呵成。
《佛手雅玩》
在圆润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每个佛手指朝向不一,代表世间不同人的心性。有的佛手指外掰,代表着对外的执着追求;有的是向内探,代表着对于心的认真反思;有的互相朝对,代表着人际间的处理协调,一切的一切不离圆心,易于把玩。
借此机会岚亭雅拾也即将给大家带来林仁峰老师的直播,届时仁峰老师将与大家分享作品创作!扫码文章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