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晤总题]
琐评九
南京博物院
央视“国家宝藏”进入第九弹,南京博物院压轴登场。
南京博物院推出的三宝,是南朝七贤砖画、明代大报恩寺琉璃门和明代坤舆万国全图。这三宝之间,分属南朝和明代,彼此自然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不过我发现三宝之间,还真有点关联,有一根线可将它们串联起来,可以让你记忆更深更牢稳。当然这并非是节目编导有意所为,无心插柳也成荫矣。
01
佛
-在心里也在眼里-
古今都有许多佛的故事,而佛的故事也曾在南博这三宝中展开。这佛,便是我说的将三宝串联起来的那根隐隐的线。
这三宝都与佛有关吗?可能许多人不信,以为其中的佛门才有关,竹林七贤和世界地图,与佛之间会有怎样的关联?
有的人,佛会常驻在心。有的人,佛会偶尔入眼。佛光总有普照时,不论乐不乐意,你也可能身在光影中。佛法涌动潮流,任何人都有可能身湿潮头。
三宝的故事,主动或被动,都与佛相关。如若不信,且看下文慢慢道来。
02
荣启期
-乱入魏晋的春秋大隐-
大幅面的“七贤砖画”,其实表现的是一个八人群体,七贤再加一个与荣启期。这是一个古代穿越故事的样板,不同时代的人结伴作竹林之游,想来是非常令人好奇的事。
先说这位荣启期。荣启期精通音律,博学多才,很有思想,仕途却并不得志,老年后常在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自得其乐。
这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隐士,据说他曾与孔子有过交集。《列子·天瑞》记载说,孔子游泰山路上,遇见荣启期衣不蔽体,怡然自得地弹琴歌唱。孔子问他为啥如此之乐,他回答说,我的快乐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我得以为人,这是一乐。男女之别,女卑男尊,以男为贵,你看我得为男人,这是二乐。有的人生不见日月就没了,可我活到了九十岁,这是三乐。
孔子对这三乐之说连连称是,说以你这样的高才,倘逢盛世,定可腾达,如今却不得施展,好遗憾呀。不料想荣启期却说:“古往今来读书人很多,飞*腾达者才有几人?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死亡是所有人的归宿,我既能处于读书人的常态,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终的归宿,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孔子表示同情这种“自宽”的生活态度,知足常乐,自我麻醉,这是自宽的无乐之乐。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每个时代都会有隐士,哪儿可隐?哪儿都能隐。隐心为先,其次隐身,心已隐了,身子就无关紧要了。这位荣启期,他的心就隐在那无乐之乐中。
03
借酒隐伏
-名士风度也悲催-
七贤,是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与阮咸七人。他们常在山阳(今河南博爱)竹林饮酒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魏晋时代很多人爱酒,不过心思并不在酒上,这些人便是所谓“名士”。名士纵酒放达,不务世事,任诞不羁,这是前所不见的名士风度。何谓名士?《世说新语·任诞》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名士酣酣地饮酒,那是必须的。
汉代名士议论*事,没什么好下场。魏晋名士专谈玄理,即所谓清谈,是一种逃避。他们在饮食生活上也有特别表现,即如鲁迅先生所说:食菜和饮酒。这是魏晋名士最突出的特色,其中“竹林七贤”是这一时期的名士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提倡老庄虚无之学,轻视礼法,远避尘俗,结为竹林之游,因而史称“竹林七贤”。这些人的脾气似乎大都很古怪,外表装饰得洒脱不凡,轻视世事,深沉的胸中却奔涌着难以遏止的痛苦巨流。也就是说,他们要将自己的真面目掩藏起来,在世上要如此做人,确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竹林七贤起初都是当*的司马氏集团的反对者,后来有的被收买,不得不改变初衷,做了高官。有的则不愿顺从,被治以重罪,以致被处死。
阮籍字嗣宗,常常佯狂纵酒,以避祸害。他每每狂醉之后,就跑到山野荒林去长啸,发泄自己胸中的郁闷之气。
嵇康与魏宗室有姻亲关系,不愿投靠司马氏,终被谗杀。史籍说他二十年间不露喜悦之色,恬静寡欲,宽简有大量。他把官吏比作动物园里的禽兽,那是失却了自由的高贵。
七贤中也有不大饮酒的,如向秀,以酒为命的,要算是刘伶。他生性好酒,放情肆志,常乘鹿车,携带酒壶,使人扛着铁锹跟在后边,说“我不论在何处一死,你即刻便将我埋在那儿”。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叔侄并称“大小阮”。阮咸一生任达不拘,纵欲湎酒。阮咸因为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有时饮酒到了兴头上,还要弹唱一曲。
山涛在七贤中官做得比较大,大到吏部尚书、侍中。山涛的酒量也大,大到一饮八斗。
王戎是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史籍上并没有关于他嗜酒的记述。
竹林七贤中,王戎、嵇康和向秀都可以不列入嗜酒者之列,不过也不好说他们一点也不饮。《世说新语·任诞》说:“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可见多少是要饮一些的,只是没有阮籍等人那么大的酒量而已。
砖画中的竹林七贤群像,七人都是席地而坐,清风徐徐,美酒飘香,或抚琴拨弦,或袒胸畅饮,或吟咏唱和,名士风度刻画入微。
04
七贤之心
-从何解读-
这次节目中的情景再现,表演比较生动,吸引人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剧中借嵇康之口,喊出了要“活出真我”的口号,这却是明显有违名士风格的。他们心里可以这么想,但他们做不到,也不能做,他们能做的是好好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只能是用酒肉用乐曲来浇洒心中块垒,展露在世间的只能是一幅假面孔。
后面还有台词说七贤活出了自己的尊严,真的吗?他们的尊严就是如此吗?
05
竹林无竹
-七贤们在哪儿作乐呢-
后世流传的关于竹林七贤的故事,其实是存有疑问的,有学者怀疑过七贤并不曾一起游历竹林,更怀疑竹林这个地点也是附会的。以陈寅恪先生为首,发表过质疑竹林七贤的论说,认为竹林七贤是东晋士人受佛教格义学风影响,取释迦牟尼说法的竹林精舍之名,附会《论语》作者七人之事数而成,并非历史实录。
七贤实有其人,东晋孙盛所撰写《魏氏春秋》,记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人居地不同,年龄也有较大差距,能否常常同游,可以存疑。
不过在砖画上,却真就是这样模制的,他们一起在林子里畅饮弹唱。画面中可以有春秋的荣启期,又为何不能有居地不同且年齿悬殊的七贤同游呢?
更多的学者不同意陈寅恪的佛祖“竹林”之说,认定竹林是实际存在的,就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后世如清代文人画表现七贤,画面上出现大片写意竹林,如任伯年和袁枚,甚至还有现代的傅抱石和张大千,这样一画,“竹林七贤”有名有实了。
不过且慢,在南京出土的若干幅“竹林七贤”砖画上,其实都没有竹林出现,甚至是一根竹子也不见,我们看见的却是许多枝繁叶茂的大树。以理而论,竹林之景应有竹枝摇曳,但画面上没有。虽然有人说他在上面看见有阔叶竹,其实并不能认定。砖画出自南京,江南工匠不缺竹林意境,画面上却有意回避了竹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南博这次选定的这幅砖画上,可以看到至少表现有四种树,而以类似的银杏见到多一些,没有出现一根竹子。
银杏叶扇形互生,有细长的叶柄,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现在还能见到年的银杏树。值得注意的是,银杏中有四五个品种享有“佛手”或“佛指”之名,这与它的叶形有关,也与用银杏树材雕刻佛指的做法有关。
许多寺庙中都植有银杏树,古代中国其实是将银杏树当作了菩提。当初竺法兰和鸠摩腾法师在洛阳白马寺植下两株银杏树,后世寺院也都效仿种起了银杏。菩提树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植物,在温带和寒温地区不适合种植,所以改用银杏等来代替。银杏木质纹理细密,佛家用它雕刻千手观音,雕刻佛像指甲,银杏也就有了“佛指”之名。
东晋时代南方佛教的中心,有建康道场寺。建康(南京)是东晋王朝的都城,佛教昌盛,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在道场寺宣扬佛教。朝廷中也奉佛,元帝和明帝都曾大兴佛寺,以宾友礼敬沙门。在这样的背景下,玄学与佛学交集在所不免,僧侣中有支遁和慧远等还与名士辩论过玄理,社会主流思想沾染佛教义理也是理所当然。
到了南朝各代也崇奉佛教,与东晋相同,又以宋文帝最重视佛教,他常和僧众论究佛理。孝武帝甚至让僧人慧琳参与*事,世称“黑衣宰相”。佛教在南朝至梁武帝时达到全盛,武帝舍道归佛,建有爱敬、光宅、开善、同泰等大寺,举办有水陆大斋、盂兰盆斋等斋会,极力倡导《涅槃》等大乘经的断禁肉食,影响后世很大,改变了汉代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传统。
这样看来,制作砖画的工匠应当有佛教背景,将七贤置于佛光照耀之下,让他们乐在银杏林中,也是有一番深意的。这样一想,陈寅恪当初由佛理入题讨论七贤,也算歪打正着,只是那竹林却不见了,而充作菩提的银杏不是同样光彩么!
06
小情调
-酒里浮起小*鸭-
仔细一点看看,在“竹林七贤”砖画上,除了人物、树木,还有琴、阮、酒尊、耳杯、如意和凭几等。其实还有一个小对象,一般人可能都会忽略,画面上阮籍和王戎近旁,都有一只酒尊,尊中漂浮着一只小鸭。
酒尊上放上一只小鸭子,这是什么小情调?
有研究认为,这是因“竹林七贤”聚会饮酒,都是席地而坐,彼此有一定距离。那时因分餐制的习惯各饮尊中酒,坐在地上又不容易看到酒伴尊中还有多少酒,所以就放上一个小鸭当浮子,酒剩多少,一目了然。
这小鸭子就叫做“浮”。看看那小鸭子的浮沉,就知道酒量几何了。
07
佛门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南博选择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亮相节目中,也是极有光彩的宝物。明代大报恩寺塔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享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大报恩寺按照皇宫标准来营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有“百寺之首”之称。
大报恩寺中的原琉璃宝塔高近80米,被称为"天下第一塔"。大报恩寺塔为八角形,塔高九层,塔瓦和拱门都用五色琉璃件,装饰华美非常。
南京大报恩寺的前身是东吴时的建初寺,是在洛阳白马寺之后的第二座佛寺。明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在建初寺原址修造大报恩寺,而且是由郑和担任监官,用时19年,用工十万*役和民夫,工程浩大。
大报恩寺塔上的拱门被发现时,它其实已经成了一些散乱的构件,后来拱门复原修复,才有了现在这样的壮观景象。
拱门装饰有龙子龙女,有动物大鹏金翅鸟、飞羊和白象,称为“六拏具”,它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特有组合造型。
08
六拏具
-神气的大鹏金翅鸟-
六拏具,是指藏密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常装饰在佛像背光和券门上。《造像量度经》中六拏具的名称和象征是:
伽噌拏,大鹏,象征慈悲。
布啰挐,鲸鱼,象征保护。
那啰拏,龙女,救度之相。
波啰拏,童男,资福之相。
福啰拏,兽王狮子,自在之相。
救啰拏,象王,意为善师。
北京居庸关元代“云台”券门两侧石刻也有“六拏具”,上中为大鹏金翅鸟,两侧对称为护法、龙女、童男、兽王和象王。这样的“六拏具”被视为元代经典,后代渐有改变。大报恩寺塔拱门上的“六拏具”就已是有所不同,不过大鹏金翅鸟却一直是占据中心位置不变。
北京居庸关云台券门石刻
让人注意的是,居庸关云台的“六拏具”大鹏金翅鸟左右两侧,还雕有日中“金乌”与月里“玉兔”,玉兔在桂树下拿药杵在捣药,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神话也乱入佛教艺术中了。
09
天下万国
-一张图上大团圆-
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摹绘彩色世界地图。认识这地球不容易,要在一张图上画出来当然也不容易。
更特别的是,这又不只是一张世界地图,它画了地,也画了天。在图上地外还绘有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蚀图、月蚀图、赤道北地半球图、赤道南地半球图、中气图等小图,包罗天地为一体。现在,好像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世界地图了。
这地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时所绘,明万历时在北京付印,可惜原本已经失传。利玛窦是以当时的西方地图为蓝本,并改绘为将亚洲东部居于地图中央,以利于国人的角度体察世界态势。
利玛窦前后出版过三版中文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第二版,第三版名为《两仪玄览图》。
我们由地图上可以目光扫过全世界,应当是利玛窦那时带来的便利吧。
10
利玛窦
-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
利玛窦画像
这位利玛窦(~),是我们特别要记住的。他原名玛提欧·利奇,利玛窦为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他是意大利来的传教士。
利玛窦通过“西方僧侣”身份,以“汉语著述”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对中西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始传教的那些神父比较谨慎,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礼俗,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以博得人们的好感,让中国人相信他们是远道来的僧人,中国人起初以为这是佛教的一个新流派。后来利玛窦发现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侣装扮在当时并不受尊重,于是又开始蓄发留须,穿起儒士服装,想的是要变成一个中国人。
到了南京,利玛窦结交名士如李贽和徐光启等,还与大报恩寺僧雪浪进行过辩论,这让我们想到上面提到的那座佛门,我甚至相信利玛窦不仅瞻仰过寺里的琉璃塔,没准也曾注视过塔上的琉璃佛门。
利玛窦想的是“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他在传教中也将自己变身为汉学家,兼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于一身,将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融合在一起。
当然利玛窦是要用“贬佛毁道,援儒攻儒”的策略传教,他说过“佛者天主所生之人,天主视之,与蚁正等”这种让人忍无可忍的话。
利玛窦去世后,儒士和僧众对天主教进行批判,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在学术史和宗教思想史上非常罕见。天主教不许供君亲牌位,不许祀祖先父母,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
不论如何,这位与佛与道与儒较量的传教士,我们还得感谢他给我们带来的世界眼光。
11
选秀
-琮王与七贤砖画胜出概率大-
上期节目浙江博物馆选出的三宝,觉得只有玉琮最是精彩,也最为古老,它应当可出线。
本期节目南京博物院选出的三宝,琉璃拱门的本体价值没有解读好,万国全图展示比较充分,但竹林七贤砖画解读也不错,后者出线的机会更大一些。
●
图片来自网络
?
-您的转发分享-
就是对我们的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