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忻州段)路线
茶叶之路从太原市阳曲县石岭关入忻州,经关城镇——忻州老城——崞阳镇——阳明堡——雁门关,出雁门入朔州市山阴县。
关城村
l关城村位于石岭关东南,出石岭关有古商道通往关城村。城墙现已不存,仅留关帝庙戏台(详见关帝庙戏台介绍)。院内石碑六通,重要的有四通,功德芳名上有“德义成”、“隆兴德”、“智天赐”、“和合成”、“义合成”等商号捐资助建情况,可作为晋商老字号的重要资料进行研究。特别重要的是功德芳名上有时任忻州城守府何圣北、忻州同知方世贤、石岭关巡检司马驎、崞县原平驿驿丞祝维泰等的捐资情况,为研究茶叶之路提供了官方机构实物证据。
l关城村习武之风盛行,故是当时许多镖局的创立者或参与者,为茶叶之路运输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石岭关下古道
关城村关帝庙戏台
捐资碑
刻有捐资官员信息的碑文
忻州老城
l忻州老城至今保留着南城门瓮城、北城门楼、东门、西门、东段、东南段、西南段城墙残存。老城内保存着大量古建筑:
l关帝庙
l财神庙
l秀容书院
l泰山庙
l兴国寺
l古民居
关帝庙
l现有古碑八通,重要的有三通,记载有大量商号捐资情况,涉及商号从地域上来看有山西、河北、内蒙诸省,范围之广令人称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关帝庙当时盛极一时,影响之大。
关帝庙捐资碑
财神庙
l财神庙最为重要之处在于此处曾设商会、会馆,门楼至今还有“会馆”二字,据说过雁门关的路引在这里出具。南来北往的商人必到财神庙上香祈求财神保佑,财源广进。
以财神庙为背景的忻州商会老照片
修复后的财神庙会馆
秀容书院
l秀容书院位于忻州市忻府区旧城西南,九龙岗上文昌祠西,清乾隆四十年()知州鲁潢劝捐创建。原书院东边有文昌寺,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入书院。
l书院地形西高东低,三个院落依坡地而建,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有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碑六角亭。
秀容书院全景
秀容书院主院
秀容书院六角亭
秀容书院与商号关系
l兴建秀容书院时,知州鲁潢将募款所得除用于建书院外,剩余资金交与典行生息,以利息作为书院进一步发展的资金。
l咸丰二年,知州华典因书院经费不足,将自己的养廉银“发商生息”。
l自乾隆四十年起至同治十二年止,官民共捐资千文发“当商”,岁生息千文,山长束脩、生童膏火奖赏皆由此出。
泰山庙
l泰山庙,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财神庙巷18号。坐北向南,东西33米,南北63.6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时代遗构。中轴线上现存有照壁一座,系砖雕建筑,长9.2米,高5米,厚0.9米。大殿1栋为明代所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后廊式构架,斗拱三踩单昂。右侧鼓楼一座,十字歇山顶,为清代建筑。
兴国寺
l兴国寺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城内兴寺街。于年4月10日被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碑文记载:兴国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六年(),原名圣国寺,唐圣历元年()敕为太平兴国禅寺,后唐长兴年间(-)改为兴国寺。该寺原先规模宏大,后在维修天王殿时,发现梁上有块木板题有:“大唐敕赐忻州城太平兴国禅寺,周围有十二院。大明洪武年重修,成化年重修,弘治年又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又重修,今大清同治十一年四月开工重修佛殿、廊房、围墙。万寿宫朝门周正堂、济荣重修。”乾隆《直隶忻州志》载:“在治后,唐仪凤(公元-)年建,明洪武初设僧正司于此”;明代翻修加琉璃瓦顶,现为忻府区唯一的明代琉璃瓦顶建筑。
兴国寺全景
兴国寺天王殿
石经幢
民居一
l关帝庙南巷83号有民居一处,正房匾书“怀德堂”。据居住在此处的后人讲,该宅为其曾祖李树德、祖李瑜所建。院内尚存拴马桩两块、上马石一块。
民居二
l关帝庙南巷77号
民居三
l秀容路二道坡3号,原房主以制鞋为生。
民居四
l草市巷民居(现产权属市房管局)原房主为忻州郜氏,以经营茶叶、胡油为生。
崞阳古镇
l崞阳为原平市(原崞县)旧县城所在地,自古为交通要道、商埠重镇。元时建崞州,明清为代州崞县,年从崞阳迁县治于原平。
l崞阳古镇分内城和厢城,现存南门(景明门)、北门(宁远门)。
景明门
宁远门
崞阳古镇茶路遗存
l普济桥
l泰山庙
l关帝庙
l城隍庙
l文庙
普济桥
l普济桥位于原平市崞阳镇平定街村南桥河上。南北走向,全长82米,宽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敞肩联拱石拱桥。据清乾隆《崞县志》记载,建于金泰和三年()。后历代修缮,现存桥体为金代风格。由单孔长券和四个小券组成,大券尽跨19米,矢高6.5米,东西两侧券楣上分别雕有云中盘龙、扁舟鱼翁、文弱书生、威武壮士及奇形异兽等像,券楣上为龙首汲水兽。桥面两侧设有石栏板、望柱,望柱上雕有佛手、石鼓、桃、狮和麒麟等,造型生动。年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桥
l普济桥为茶叶之路从原平到崞阳的必经之地,商贾由此从南门进城。该桥为金泰和三年由居士游完所建,现今石板路上清晰可见的大车碾压凹陷痕迹为古道之明证。出北门原有也是金代居士游完所建的来宣桥,惜毁于年地震,重建后原貌无存。
普济桥全景
普济桥桥面
桥洞券楣石刻
泰山庙
l泰山庙在南关路东,元至治三年赵杞施地四亩募化创建,明成化中知县徐寿、县丞阎庄率耆老杜凤捐资协力重修,清雍正六年又重加修葺。泰山庙现主体建筑为清代所建,庙内现存重要碑刻二通、经幢一通。一为元泰定四年《■■岱岳庙■》;一为道光二十三年《重修岱山庙前商寓碑记》,可能此商寓即为过往茶商休息之所;经幢为明正德二年所刻。
泰山庙全景
元泰定四年《■■岱岳庙■》
关帝庙
l崞阳关帝庙位于崞阳镇东关。据碑记载,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关帝庙座北向南,原有关公殿、戏台、东西配房、圣母殿、三义殿、龙王殿、山门等建筑,构成总体平面为长方形。现戏台、西配房已无存,余其皆完整。关公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前有廊子,并有砖铺月台,四周有石质栏杆,栏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题记为清咸丰元年重修。关公殿后有小式木作圣母殿、龙王殿、三义殿各三间,均系晚清建筑。山门有台阶十四阶,逐级而上,又有台阶八级,并有砖铺平台,四周有砖砌花栏。山门门额上书“关帝庙”,门前有照壁一座,石狮一座。现存建筑具有古建筑及艺术价值,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全景
城隍庙
l城隍庙在城东北隅,创建年代不详。明弘治七年知县陈誌重修,清雍正二年重修。现位于崞阳中学内,大殿保存完好,大殿东山墙嵌有嘉庆十八年重修石碣一块。东西有配房,厢房并列,大殿周围有完整石栏杆,上有精美雕图。
城隍庙全景
崞阳文庙
l崞阳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原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葺,建筑庞大、气势恢弘、规制完备。计有大成殿7间,东西廊房各10间,戟门5间,棂星门坊5间,敬一亭5间,小石林亭5间,泮宫坊3间,德配天地坊3间,道冠古今坊3间,金声玉振坊3间,库房3间,厨房3间,宰牲房3间,守庙住房3间,崇圣祠3间,名宦祠3间,乡贤祠3间,尊经阁上3间、下5间,文昌祠3间,乐楼3间,文昌三代祠3间,魁星楼1间,忠义祠3间,明伦堂3间,节孝祠3间,教谕署讲堂3间,训导署大门3间,讲堂5间,仪门内正厅3间,儒学大门1间等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院内碑刻众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通为元至治三年加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崞阳文庙大成殿
崞阳文庙及书院与商号的关系
l崞阳文庙西侧原为崞阳书院,其主要经费来源于田租及捐助款“发当商生息”。
l光绪二十二年,书院有田地亩,每年纳银72两,不足经费由每年田赋附加银项下开支。每年发商膏火本钱吊,每年一分生息,应得利息吊。
代县阳明堡
l出崞阳北行,就到了今代县的阳明堡镇,明清时期,阳明堡为北去茶商过雁门关的集结地。
l阳明堡址位于代县阳明堡镇堡内村四周。相传始建于宋治平年间(-),明代增修。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米,南北约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存东墙残长50米,南墙残长60米,北墙残长10米,底宽1.9~4.6米,顶宽1~2.1米,残高0.6~4.2米。墙体土质夯筑,夯层厚0.08~0.17米。属宋代、明代遗存。为县境内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之一。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阳明堡东墙
堡内商业繁荣
l阳明堡内主大街全长0.5公里,宽10余米,两旁店铺林立。据史料记载,年(清咸丰十年),堡内有商号40余家,门类齐全,买卖兴隆,商贾往来不绝。
雁门关
l雁门关堡位于代县雁门关乡雁门关村中。平面呈不规则形,南北宽约米,东西长约米,现存东墙残长约米,西墙残长约米,南墙残长约米,北墙残长约50米。基宽4.5米-5米,顶宽0.5米-3米,残高0.5米-6米。墙体为土、石、砖混筑,外侧包砖。有东、北二座城门,东城门砖券顶,拱内侧高4.4米,外侧高约5.2米,门道内侧宽约3.4米,外侧宽约4.5米,进深21米。包砖、基石俱存,南门额书“天险”二字。北门砖券顶,拱内侧高约5米,外侧高约4.2米,门道宽约3.3米,进深约21米,包砖、基石俱存,门额书“地利”二字。北城门外设一瓮城,东北向开一城门洞,残存部分东墙,其余墙体无存。雁门关关城内现无人居住。属明代遗存。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门关关城
雁门关与万里茶道
l雁门关是山西商人北上杀虎口、张家口的必经之地。
l雁门关附近一带人家几乎家家设店铺、户户养骡马,一则开展贸易,二则护送来往客商通关。
l所谓“护送通关”是指来雁门关山高坡陡,过关时,来往客商往往需要将货物卸下,由当地骡马驮运过关。
忻州商人与万里茶道
l忻州首富——郜氏家族
l大盛魁的掌门人——王廷相
l上书理藩院的茶商——程化鹏
忻州首富——郜氏家族
l郜氏家族的发迹
郜氏家族祖居朔州马邑,洪武二年始祖郜铎迁居忻州,世代以农耕为业,缺衣少食。传至十世,至清乾隆年间,郜怀琦、郜怀瑄、郜怀琛兄弟三人不甘于贫困,北上内蒙古包头一带垦荒种植,用跑马撒芥、引渠灌溉的方法种植*芥。该年大旱,其它地方几乎没有收成,而郜氏兄弟因种植方法得宜获得大丰收,积累了第一桶金。随即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设了陆陈行(经营粮食、酱醋加工)等作坊、商铺,并扩大经营,购置大量土地,农商两旺。
忻州首富——郜氏家族
l经营得法,买卖兴隆
郜氏家族从粮食加工开始,逐步拓展自己的商业领域,至清末民国初年,其经营领域涉及粮食、绸缎、茶叶、药材、杂货等许多门类,并开设了钱庄票号。
大盛魁的掌门人——王廷相
王廷相,字良弼,代县东章村人。生*庆十九年(),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在归化城大盛魁商号任大掌柜近半个世纪,经营有方、生财有道,使商号名声大震,买卖日益兴隆,将生意做遍了大半个中国,并与外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许多城市通商,使大盛魁成为当时归绥一带的特大商号。
上书理藩院的茶商——程化鹏
l程化鹏(—),字雨如,忻府区人,自小在归化城习商,成年后他主要经营内地茶叶转售俄国的生意。他在商业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上书理藩院,规范茶叶贸易。
程化鹏的时代,中俄已在恰克图建立了贸易市场,双方均在此设立专门管理构,中方由理藩院派驻一名监视官进行管理。当时,中俄贸易需要由理藩院驻张家口官员签发“信票”,无信票则视为走私,且信票只能使用一次,每次交易均需重新签发。茶叶贸易获利丰厚,商人趋之若鹜,后来者领不到信票则谎称入外蒙经商,实则仍往俄国交易,这种“走私”行为常常受到中俄双方的打击,来往客商蒙受巨大损失。
上书理藩院的茶商——程化鹏
程化鹏看到了这一规定的弊端及山西茶商蒙受的巨大损失,毅然赴京上书理藩院,详细陈述中国茶叶出口之利,然后列举“信票”制度的“病商业、损国课”的种种弊端,并指出这“大非国家保商裕饷之本旨”,请朝廷放宽贸易规定,允许更多茶商赴恰克图与俄国人直接贸易,同时请明确规定税则。清廷认为程化鹏所奏既可免除官府对商民的盘剥,又可增加税收。咸丰皇帝批曰“可行”。从此之后,归化、多伦等衙门都可发放信票,且允许茶商将茶叶运至恰克图等地与俄国人直接贸易。
上书理藩院的茶商——程化鹏
朝廷为嘉奖程化鹏的上奏之功,还特准其代发信票。由此恰克图的山西商号迅速翻倍,增至多家。茶叶销售额也逐年增加,由年输出额万卢布增加到万卢布以上。程化鹏之举大受陕西商界赞誉,被誉为“商家领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