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邦瀚斯各个部门在年五、六月春拍中将呈献不少与佛教相关的精选拍品,包括翡翠佛手、观音立像、佛像以及手抄佛经法书等。今天适逢佛诞,现为大家逐一介绍。
珠宝部
翡翠佛手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延伸,有诸多美好的寓意。因「佛」与「福」谐音,寓意得到佛的保佑、福寿美满,另外「手」与「寿」及「守」谐音,寓意手到财来,被誉为福气之手。另外,佛手多指,「指」与「子」谐音,有昔日传统观念多子孙、多福气之意。所以,翡翠佛手是一种福气,象征吉祥如意。
拍品
翡翠佛手
手型自然栩栩如生,線條流暢、優美。手指修長、端莊、豐腴,充滿善意。翡翠佛手玉質溫潤細膩,色澤碧瀅,手心緊握如意,雕刻上蝙蝠,有抓福之意,寓意福壽如意。
中国古董艺术部
拍品27
铜错银观音立像
十六/十七世纪
来源
巴黎苏富比,年6月13日,拍品编号67
亚洲私人收藏
唐代以前,观音形象多为男性,玄宗之后开始有女相观音,普陀山法雨寺曾有唐代吴道子绘观音像石刻。显而易见,本件观音之形象与吴道子所绘观音之风帽、曹衣带水之长袍、手印、跣足乃至脚底之云头,皆是一脉相承。明代观音进一步世俗化,融合三教,形象多变,演化出各种观音,然而其开脸多慈眉善目,充满母性。如此体量的明代铜质观音像存世极少。
拍品81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西藏十五世纪
香港佳士得,年11月30日,拍品编号
伦敦显赫私人收藏
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部
拍品7
铜鎏金莲华手观音像
尼泊尔约十一世纪
高39.5公分(/2英寸)
著录
《-:PeterMarksGallery,40thAnniversary,40SelectedWorks》,PeterMarksGallery,纽约,年
PeterMarksWorksofArt,Inc.纽约
PierreJourdan-Barry,巴黎,年代得自上述来源
苏富比,纽约,年3月20日,拍品91
欧洲私人珍藏,-年
菩萨优雅庄严,面容宁静,极富神韵,为十一世纪纽瓦尔无与伦比的技艺之代表与其审美之象征。菩萨额前之泪滴形白毫以及炼坠皆呼应观音菩萨目睹众生之苦而落泪之传说,引人怀想菩萨慈悲之心。纽瓦尔之菩萨立像为喜马拉雅艺术最具标志性之题材之一。纽瓦尔人世代居住于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位居亚洲地区最技艺超凡的艺术家之列。他们曾经多次为西藏、蒙古及汉地等打造诸多重要造像,其中便包含十至十四世纪间为尼泊尔及西藏供养人铸造的无数尊高大而雅致的菩萨立像。菩萨身姿优美,衣着简洁,饰以绚丽珠宝,呈现自然而灵动的印度『三折肢』姿态,即印度造像之*金时代——笈多王朝(四至六世纪)所创立之艺术传统。他们借鉴古老印度之象征体系,再现柔和身躯与衣饰,以理想化之身形、王子着装风格彰显其超越*治与世俗领域之天人权柄,以外在形貌传达内在之完满精神。
拍品3
宝生佛唐卡
西藏十四世纪
画心:64.3x44.5公分(/4x/2英寸)
WisdomPublications,『WisdomCalendar』,年8月
欧洲私人珍藏
年代末至年代初得自乌尔里希.冯.施罗德之私人珍藏
此作出自一组呈现金刚乘佛教之五方佛唐卡,即毗卢遮那佛、阿閦佛、宝生佛、无量寿佛及不空成就佛。宝生佛占据密宗之中心,其形象遍及各密宗传承与修行。画作设色古典雅致,线条纤细而流畅。佛陀身形纤细,借鉴十二至十三世纪间朝圣者自印度带回西藏之帕拉风格写经绘画。其面容恬静优美,右手前伸,结予愿印,为宝生佛之标志手印。佛陀头戴宝冠,身披珠宝,坐于众神兽拱卫之华丽建筑之内。画作上另有二百释迦牟尼安坐,与同组另四佛之唐卡共同构成千佛之壮观景象。
拍品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卡萨马拉王朝约十三世纪
高40公分(/4英寸)
邦瀚斯,年12月2日,香港
GuyKaufmann(-),巴黎,年代入藏
JacquesBarrere珍藏,巴黎
私人亚洲珍藏
佛像古雅庄严,深入禅观,右手结触地印,仪度壮观而宁静。此铜像出自曾于十三至十四世纪时期统治尼泊尔及西藏西部之卡萨马拉王朝。卡萨马拉艺术融合其周边多种艺术传统,尤其受加德满都之纽瓦尔人影响,铜像俊美雄健之身形及宽阔舒展之面容皆为尼泊尔典型特征。如此壮观的存世卡萨马拉佛陀像屈指可数,鲁宾艺术博物馆所藏一尊卡萨马拉风格之造像与其具有相同之核心元素,如长袍边缘之稻粒图案以及手指关节。熊文彬主编之《东去西来》一书中着录一尊刻有铭文之卡萨马拉释迦牟尼造像(年,北京,见页88-93),极为难得,其面容以及长袍边缘之细节皆可与本尊进行比较。
中国书画部
拍品
王士禄〈法书佛经四册〉
水墨绢本 册页共计四十五开
一六六四年作
王寀廷旧藏
王士禄〈法书佛经四册〉其一款识
此一函四册西樵手书佛经,历经三百五十余年,完整保留清初康熙时装潢,内外封大体完好,实属难得。字迹工整清晰,楷法精妙,深得众人称赞。更集王氏兄弟亲友门生共三十六家跋,其同时代人最早题跋为西樵出狱后两月,最晚题跋距其逝世几十一年整。西樵甲辰狱中手书佛经多达数十种,但三百年来仅见于诗文、文献,实物则深隐于世。直至二十世纪,此〈王西樵法书佛经〉多部由西樵同乡后学、山东桓台收藏家王寀廷珍存囊中。据王氏题跋,年,时值国共交战,时局日恶,物价飞涨,藏家迫于环境,拟将此经易米为炊,然终因不舍,「留经反金」。
次年,因亲家张景韩将有远行,无以为赠,便「持以夙所真爱之经,分半遗赠,用伴舟车」,自此这一函四册(拍品)便随张景韩一家飘洋过海,并由张氏后人宝藏至今。王氏跋云「分半」即他当时尚留四册自珍箧中。一九五三年,王氏将一生珍藏古籍、碑帖及书画一百七十六幅捐献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后归山东省博物馆,或许其自珍的四册便在其中。是以此数册王士禄手抄佛经法书乃目前唯一释出市场的传世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