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功《外科正宗》
01
—
条辨十五: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仁二升,芍药半斤,大*一斤去皮,枳实半斤,厚朴一斤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做脂。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趺阳,胃经冲阳穴的脉。脾约:若胃里很热,胃火大,则旁边的脾受到胃火的约束。(1)脾胃互为表里,脾收缩一下,胃就会撑大一下,脾撑大一下,胃就会缩小一下,胃的蠕动是因为脾的推动。
(2)若胃火太大,脾无力量,造成脾约。
小便数:正常心火经胃经进入小肠,若到了胃而不下小肠,则小肠温度降低,膀胱内的水不能气化为悬浮状态,冷水沉在膀胱底部,故小便频。若膀胱水气化正常,水生木进入肝,肝排胆汁入胆(表里),胆汁入胃助消化。多练易筋经可让心火下行。大便坚:胃火太盛,脾受约束,无法为小肠、大肠提供湿润,所以小肠津液没有,干燥的大便一粒粒如六味地*丸。堵在小肠便如羊矢用小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麻子仁丸可润肠:少腹为阴,用白芍(胸腔为阳用桂枝)。若服用麻子仁丸跑厕所太凶,则减量,大便正常,脚热乎,即可停药。02
—
条辨十六: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裸)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体力工作,流汗,不换衣服,风吹干后,又流汗,再干,反复如此,日积月累,得肾着。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带脉病,环绕一圈。用甘姜苓术汤。最严重的肾着,肚子贴到地面,需要常年吃甘姜苓术汤。肾着的来源:脾湿过盛。脾主少腹,主湿,湿累积排不出则肾着。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可用于带脉问题。下焦湿,茯苓的量大于白术(身重)。中焦的湿,茯苓、白术等量。中焦肠胃湿,为小建中汤证。常见于小孩。(1)中焦湿:口水很多,不吃东西,不爱活动,桂枝汤加白术茯苓。
(2)小建中汤证:少腹寒,肚子痛,山根青(鼻梁眉间)。
不渴、小便自利:(1)下半身积水、水肿的,一般口渴小便不利。
(2)肾着,为积湿,小便很好,不渴。
03
—
条辨十七:肾死脉,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溢下入尺中者,死。
此为肾的真脏脉,死症。五脏的真脏脉,都是浮之坚。有的脉形变了,像蛇、覆盆、一粒球等。04
—
条十八:问曰:上焦寒,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知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寒,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上焦寒,打嗝,因为中焦气不和,中焦寒造成上焦寒。此为很浅的寒,用橘皮竹茹汤或橘皮生姜汤。生姜排胃里的水,橘皮辛香发散。
上焦心肺相互制衡,可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温度控制为37度。中焦寒,中焦脾主湿,则寒湿在中焦会影响到上焦。下焦寒,少腹冷,小肠温度不够,膀胱水无法气化,则遗溺失便,不需要治,练易筋经即可。西医诊断为括约肌失灵手术开刀,越开越坏。甘姜苓术汤:腰以下带脉病,坐骨神经痛,尿频,遗精,下焦腹湿,腿肌肉萎缩,下半身太冷。免责声明:本文及本